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01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崇尚贤能之辈,不礼有德之士,如果尚贤,民必生竞争之心。人心必生人我之念,就会有对比,有了对比就会有痛苦。所以父母说别人家孩子多优秀时,自己的孩子往往是不开心的。做不到别人那么优秀,就会被人瞧不起,做到了还有更高更优秀的标准等你去超越,始终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很多企业设立冠军榜,目的就是为了刺激大家的欲望,让大家竞争起来,然后美其名曰是为了让员工变得更优秀,实则满足自己追求利率的私欲。一个人的优秀不是跟别人比,而是跟自己比,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更优秀,日精进,修行就是今天克除一点私欲,今天就精进一分。
只有不尚贤,百姓才不会生出人我区别之念,就不会起竞争之心,所以‘不尚贤’,才能‘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难得之货是稀有之物的意思,人见到难得之货就容易生起贪心,就会想方设法去得到它,甚至去偷窃。人的内心只有不执着于物,心才能不因物而沾染贪念,所以才不会去偷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见不到就没有欲望,无欲则私心不起、私心不起则心必可降服,如此,心就不会驰骋于外。如果每个人的心都只知道内守天理,而不沾染私欲,民心就不会乱了。
02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争’和‘盗’都是人的私欲,私欲会蒙蔽人的良知,使得道的天理不能彰显。人人只为自己的私欲时,社会就会大乱,所以圣人治理世间,就是教人“去人欲、存天理”,这就是‘修道之谓教’。天理与人欲不能共存,去了一份私欲,就存得一份天理,如此才是圣人之治。
‘虚其心’:是针对前面的‘使民不争’和‘使民不为盗’说的,虚的是百姓‘不争’、‘不为盗’的心,虚的是百姓的私心。只有让百姓‘不争、不为盗’,才能使得他们降伏自己的私心,不生欲望。
如果能‘虚其心’,则只知道饱食暖衣,除此之外,不生一点杂念,就能‘实其腹’。“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于是进入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