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其志’:同样也是针对前面的‘使民不争’和‘使民不为盗’说的,弱了百姓的‘争盗之志’,则能强其体魄,所以能‘强其骨’。
现在很多企业是反的,为了追求利率去“实其心,虚其腹”,标榜冠军或者用高奖励的稀罕物质,来刺激员工心中的欲望,但是有了结果却又不给员工对应的物质报酬。这样的企业注定只会失败,因为它违反了‘道’。
03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长处无知无欲、则一念沉静,故‘有为’寂灭也。‘无知’:是不让百姓知道有贤者可以竞争,不让百姓知道有难得之货,不让百姓见到可以让人产生欲望的东西,这样就能‘无欲’。‘无知无欲’是让人不要故意去做什么,是为了“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因为故意就是‘有为’,一旦‘有为’必定有‘争’,争盗必乱‘心’,心乱则天下乱矣,岂不危哉!
为无为,则无不治:所以只有用‘无为’之法来治理百姓,争盗之心就不会萌生,能如此则天下大治,大道成也,夫复何求,岂不快哉!所以只有‘无为’则无不治。
总结:
这一段与实现中很多地方矛盾,所以饱受争议,普遍认为老子有愚民的思想,使百姓无知无欲,不设立榜样,虚弱百姓的心志,只让百姓吃饱饭就行了,人人无知无欲,不思进取,社会如何进步?
老子真的是这样吗?显然不是,否则就不会有这么多人喜欢《道德经》,并将道家思想作为人生信条。
前面说了,‘虚其心’是减少百姓的争盗的私心,‘弱其志’是减少百姓的争盗之志,都是在教百姓‘去私欲’。
‘无知无欲’是为了让人一心不乱,‘无知’不是形容一个人真无知那个的贬义词,而是不让百姓知道有贤者可以竞争,不让百姓知道有难得之货,不让百姓见到可以让人产生欲望的东西,这样就能‘无欲’。
一旦说多了,又会有人说故意替老子洗白,觉得说再多也只是牵强附会。
此处只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因为‘道’一旦说出来就变成了‘名’,因为必须有个‘名’才能阐述‘道’,但是只要是‘名’就有两边,就有‘善与恶、是与非’的分别。
所以《金刚经》里说:“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般若’是佛家的最高智慧,即是道家所讲的‘道’,佛说有般若,又说非般若,是名般若,也是再说道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一旦说出就是‘名’了。
任何观点只要表达出来,就一定有所偏颇,所以圣人行不言之教,圣人只会在人有疑惑的时候,给人解惑,因为有疑惑就是有了偏颇,圣人只是为了给人纠偏而已,纠偏就必然落在一边。所以但凡圣人说的话,都要思考其背后所要表达的意思,否则就容易以偏概全了。
老子这一章还是在围绕道在说,而道的背后是‘去人欲、存天理’,有人欲则‘有为’,无人欲则‘无为’,无人欲则能“率性之谓
喜欢大佬分神请大家收藏:大佬分神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