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耀从江宁返回京城,又着手重新修订了《刑统》中的不合理之处,完善了多部法典。
而这时,已经到了暮春时节,雨季即将来临,黄河水浑浊了许多。
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奔腾的黄河水,哺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亿万年间,黄河把黄土高原的泥沙源源不断地搬运到了下游,形成了华北平原;黄河的支流渭河和汾河造就了关中平原和汾河谷地平原。
这几块平原是华夏文明最早的的发家之地,简称中原,可以说,没有黄河就没有中原。
直到今天,这一地带仍然是世界上最适合农耕作业的土地之一,并且仍然供养着大约四五亿人口,“母亲河”一称当之无愧。
但黄河这位“母亲”的脾气不太好,复杂的水文特点,决定了黄泛区的多灾多难。
五千多公里长的黄河,平均每年卷走16亿吨泥沙,下游的河床因此年年增高,把黄河“托”成一条地上的“悬河”,“改道”也成了极易发生的灾难。
从古至今,黄河流域有记载的洪涝灾害,就有一千五百次之多,“改道”次数也有二三十次,大规模的改道有六次,史称“黄河六徙”。
黄河历史上的多次改道,给北方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破坏,特别是淮河流域,曾经风景秀丽,物产丰富的淮河地区,自从黄河夺淮之后,河道以及周边的湖泊泥沙淤积非常深,土地盐碱化严重,水患频繁,平均一年半一次,给沿岸的百姓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在赵耀到来之前,春秋时期、王莽新朝时期和宋仁宗时期已经发生了三次改道,
黄河第三次大改道,发生于宋仁宗时期,黄河在颤州商胡埽(濮阳)决口,黄河泛滥后分为两脉。
一脉向北进入大名府与卫河相汇,经冀州、沧州,从天津入海,被称为“北流”,从天津入海;另一脉从大名府改道向东,经德州、在山东无棣县入海,被称为“东流”。
赵耀之所以定都在大名府,黄河改道至此也是一重要原因。
“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是每一个城市建设规划的基本依据,水资源对于地区发展的重要性不必多说。
此外,摊开地图,连接燕京、江宁和长安三个点,可以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区域,这一区域是中原的基本盘,而大名府恰恰位于三角形的核心区域。
从地理位置上看,大名府可以辐射关中、江南、华北三大平原,作为政治中心是非常合适的。
但黄河却是影响大名府作为都城的最不稳定因素,如果任由其自然改道,水量稍微大点就能把国都给淹了。因此,要保证大名府的安危,必须把黄河泛滥扼杀在萌芽状态。
而黄河泛滥的根本问题在于泥沙,水少沙多,水沙搭配不合理,下游河道不断淤积,河槽过洪能力逐渐下降,从而造成三年两决口,多次大改道的自然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