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169章 东施效颦(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第169章 169.东施效颦

特别是明年大队要大兴土木,不但要建造居住区,还有办公区,还要建造一座占地一百三十亩的公园,里面有一个一百亩的人工湖。

韩述苦规划在湖边到湖心岛建造一座石桥,像烤鸭市清漪园里十七孔桥那种模式的桥。

当时石匠师傅李治国听到韩述苦的这个规划,头揺的像拨浪鼓,直说自己建不了。

这属于石拱桥的范畴,需要专业桥梁大师才行,他就是个石匠,擅长雕刻一些简单的石头图案,不擅长建造石拱桥。

说起建造石桥的话题,老林说烤鸭市有个蔡起温的匠人,祖上擅长建造石桥。

据说他祖上叫蔡信,是明朝朱棣建造烤鸭皇宫时的总设计师之一,那个着名的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屋子就是蔡信设计的。

蔡信后人有一枝专着于建桥,据说清末光绪出殡时棺椁通不过卢沟桥,就是这位蔡起温的祖父蔡富林当时在工部当差,主持拆掉桥身两旁的护栏,搭建木板加宽桥身才让光绪棺椁通过,然后又完整复原了卢沟桥。

老林说他曾经给蔡起温的父亲看过病,当时就是蔡起温把他父亲接来送去的,负责与老林打交道,两人也算是彼此了解一些情况,知道他家世代会造桥。

那都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后来兵荒马乱的就没有音讯了,蔡起温现在要是活着也得六十多岁了。

韩述苦头有点大,光一个名字去哪找人?

况且还不知道这人是死是活呢!

韩述苦又问几人还知道谁会造石拱桥的?

几个人都摇头不知道,毕竟时代变了,现在建桥多数都是用钢筋水泥,还有用全钢铁建桥的,也有用木头搭建的,用石头建桥已经被淘汰了。

韩述苦记下了蔡起温这个名字,过了年托烤鸭市那几个衙内打听一下,看能不能找到这个人再说。

两桌菜都吃光了,包括大烩菜也没有剩下。

小人吃撑了,捂着圆鼓鼓的小肚子直哼哼。

正在闹腾韩述苦呢,毛丫、桃枝、小鹅几个像土匪队一样闯进来,喊她出去玩耍,小人一溜烟就没影了。

下午韩述苦给几个大队干部下了任务,每个干部都要往大队院送一斤饺子,保证在住大队院的几个人晚上和起五更都能吃上热饺子。

大过年的,咋样也得吃顿饺子,只是苏倩倩那做饭的地方实在是太狭窄,没法大动干戈。

平时一天三顿饭都是馍菜汤,馒头还是丁香梅蒸好给她送过来的,苏倩倩不会蒸馒头。

这个春节是新社会建立以来气氛最沉闷的一个春节,实在是过年物资匮乏,许多人都挣扎在温饱线上,更不要说过一个肥年了。

东码头大队和毛庄大队的社员们这个春节还算祥和稳定。

两个大队都采取了挖井抗旱的工作,尽管没有像小码头大队这样花费巨大代价购买马拉水车,但辘轳水车也保证了几百亩秋作物获得不错的收成。

两个大队也学习韩述苦,除了种植玉蜀黍,谷子等少量秋作物外,大面积栽种红薯,然后加工成粉条。

又通过韩述苦直接把粉条卖给了周安林,又用卖粉条的钱从小码头大队购买了一些白面、鸡鸭兔,加上自己大队宰杀了几头喂养的任务猪,让两个大队的社员春节吃上了肉饺子。

两个大队的社员们激动的无以复加,郭德云和毛光明也是唏嘘不已,决定以后就跟着韩述苦学习。

韩述苦大手笔学不来,他俩就小打小闹,最起码能让社员吃饱饭了。

尽管天天都是喝糊涂,啃窝头,但这年景能有的吃不饿肚子就非常幸福了,还要啥自行车?

而西码头大队年根前出闹剧了。

当时公社要求西码头大队先自筹一千块钱后,才能给他们贷款两千块钱,用来挖井抗旱。

自筹一千块钱难为住了杜学亚,不是哪个大队干部说入股社员都积极入股的。

毛庄大队和东码头大队都没有搞成集资入股这件事情,西码头杜学亚也没有搞成。

但公社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大队筹不到一千块钱就不放贷。

无奈之下,杜学亚发动大队干部包干,各人想各人的办法筹集到各自的任务数。

大队干部也没有钱呀,只能像后世上门推销保险一样,对自家的亲戚朋友下手。

不外乎是打亲情牌,耍赖牌,重利牌,许诺牌等等,不一而足。

终于凑够一千块钱,大队也挖了三十眼井,保证了有六七百亩地的秋作物收成。

他们也是学习韩述苦,除了种植了玉蜀黍,谷子等少量秋作物外,就是种植了许多红薯。

红薯加工出来的粉条也是通过韩述苦卖给了周安林,只不过不是杜学亚找的韩述苦,而是大队长韩思同联系的韩述苦,请他帮忙销售粉条。

其实粉条也是紧俏物资,不用找周安林也能全部被收购站收购。

但这几个干部听韩永秀透露,卖到城里起码一斤粉条要贵两分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这多两分钱可不是个小数目,万斤就相差二百块钱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