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在抗美援朝中打败联合国军,取得了极大的胜利,提升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朝鲜军民也是战争中特别重要的一支力量。
在朝鲜军民与中国志愿军的紧密配合之下,即使双方有着十分悬殊的军事力量,经过艰苦奋战,最终也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构成不同,实力也不同。
在对待这场战争的时候,或许是因为立场的不同,世人更多站在了中国军队和美国军队的对立方,来分析和判断这场战争。对于朝鲜军民在这场战争中的作用关注得较少,但从客观的历史实际来说,朝鲜军民也是抗美援朝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朝鲜半岛沦为日本殖民地后,朝鲜的抗日志士流亡到了我国,继续从事抗日复国事业。其中的一支就是在1932年4月25日,由金日成建立的朝鲜人民革命军。这支军队于1948年2月8日改编为正规军,也就是朝鲜人民军。这两个日子都被朝鲜称为建军日。
1939年,朝鲜义勇军在延安成立,负责这支军队的朝鲜流亡志士是金科奉和金武亭。
同时在延安附近还建立了一所学校,为未来独立的朝鲜培养军事和政治领导人。
到1945年,朝鲜义勇已经发展到大约1000人,大部分人有朝鲜血统。在这期间,朝鲜义勇军与我军并肩作战,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并获得迅速发展。日军战败后,这支军队进入吉林东部,打算从我国境内的朝鲜族,特别是在延边招募新兵,然后进入朝鲜。
与此同时,二战结束后,在苏联占领三八线以北的朝鲜部分期间,位于平壤的苏联第25军总部发表声明,命令在朝鲜半岛北部的所有武装抵抗团体于1945年10月12日解散。
在苏联军事总部的许可下,两千名曾在苏军服役的朝鲜人,被派往北朝鲜组织警察部队,这支部队于1945年10月21日成立。
1948年2月4日时北朝鲜在苏联的协助下,其初期组织成员结构成形。
2月8日,朝鲜人民军也先行宣布创建,其组成就是由以上三支朝鲜军队合并而成,总共才建立了不到3个师的建制,只有区区3万人。
当然,直到1950年朝鲜的人口数才只有2500万,这样的人口基数,招募3万人已属不易。
但是很快朝鲜就迎来了一个扩军的机会,随着中国东北的解放,一大批朝鲜籍解放军战士纷纷回到朝鲜,他们大都参加了人民军。这些战士长期在白山黑水间作战,最早的战士是金武亭领导的朝鲜人民义勇军。
金武亭的是一位朝鲜人,他早年参加了红军,抗战时期带领朝鲜义勇军参加了对日作战,日本投降后武亭回到朝鲜,并成为朝鲜政坛上的二号人物。
金武亭留在东北的朝鲜籍战士,后来参加了东野,而东北有很多朝鲜族百姓,在义勇军的影响下,很多朝鲜族青年参加了解放军,在东北军区有3个师的部队都是朝鲜族战士,另外还有一个独立团,这些朝鲜战士的人数多达4万之众。
东北解放以后,四野入关作战,很多朝鲜籍战士选择了回国,他们很多人加入了朝鲜军,不仅增加了人民军的人数,而且也增强了人民军的战斗力。
金日成一直想统一南北朝鲜,为此他积极扩军备战,1950年,人民军的总人数已经达到13.7万人,另外还组建了人数很少的空军和海军,还有坦克部队和摩托化部队。
当时苏联给朝鲜很大支持,不仅给朝鲜军派出了大量的军事顾问,还帮助朝鲜培养了数千名军官。特别是苏联给朝鲜提供了大量现代化武器,其中就包括二战中赫赫有名的T-34坦克。
由朝鲜族组成的义勇军,在华北与八路军并肩作战,日本投降后朝鲜义勇军跟着八路军进驻东北,本来朝鲜义勇军准备返回朝鲜,但苏联拒绝朝鲜义勇军进入朝鲜。
于是3000余名朝鲜义勇军编成第1、3、5、7支队加入东北民主联军,最后编成第四野战军三个156师、第164、166师,这三个朝鲜族很有战斗力,士兵大多是翻身工人和农民,与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作战中屡立战功。
1949年,金日成派出人民军政治部主任金一访问我国,提出把解放军中的朝鲜族官兵交给朝鲜,当时第164师驻扎在沈阳,第166师驻扎在长春,156师正在南方作战,考虑到朝鲜族战士回乡的愿望十分强烈,中国政府十分痛快地答应了这个要求。
从1949年7月至1950年8月,在解放军中服役的朝鲜族部队近5万人,先后返回朝鲜加入人民军。
在清点补充武器弹药后,第164师和第166师于1949年9月20日进入朝鲜新义州改编为朝鲜人民军第5师和第6师,第5师编制人,第6师编制人,下辖3个团,9个步兵营,1个警卫营、1个山炮营及一些师直属机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第5师装备手枪588支,冲锋枪206支、步枪5279支、轻机枪320挺、重机枪104挺、反坦克枪8支、掷弹筒67个、迫击炮113门、反坦克炮12门、步兵炮1门、平射炮1门、机关炮2门、军马734匹。
第6师装备手枪短枪722支,冲锋枪878支、步枪6044支、轻机枪281挺、重机枪91挺、掷弹筒31个、迫击炮91门、反坦克炮10门、山炮3门、军马945匹。1950年初,第156师也入朝后被改编为第12师。
原第164师副师长金昌德出任第5师师长,原第166师政委方虎山出任第6师师长,第156师师长全宇出任第12师师长。他们久经战阵,作战经验丰富,比如6师师长方虎山,是一位让美国人都闻风丧胆的战将。
另外,朝鲜第1军团司令金雄毕业于黄埔军校,曾任新四军第22团参谋长,是黄克诚的部下,第2军团司令武亭毕业于东北讲武堂,参加过南昌起义,曾任八路军第一个炮兵团团长。
第2师师长崔贤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2军第1师第1团团长,以能征善战、敢打敢冲驰名。
朝鲜族官兵大部分都是农民出身,长年跟随解放军第四野战军麾下,也同样继承了解放军的战斗作风,以擅打巧仗、能打硬仗着称。对艰辛与贫困已习以为常,能够进行翻山越岭的艰苦行军,能够在给养不足的情况下进行战斗。
而韩国士兵则和美国士兵一样,习惯于乘坐车辆,几乎没有长途行军和翻山越岭的训练。
到1950年6月战争爆发前,朝鲜的总兵力扩充到10个师、1个坦克旅、1个摩托车团、1个炮兵团和1个高炮团,共17.5万人。
每个师约配有15名苏军顾问,并装备有苏制的T34坦克和重型火炮等。
反观韩国的军队,截至1950年6月25日,只有9.8万名士兵,没有坦克,拥有22架飞机的空军,包括12架联络型飞机和10架AT6高级教练机。大量的美国驻军和空军驻扎在日本,但只有200-300名美军驻扎在韩国。此时无论是在设备的数量和性能上,完全无法与之匹敌。
战前朝鲜和韩国方面的军事力量对比为兵力2:1,火炮2:1,机枪7:1,半自动步枪13:1,坦克6.5:1,飞机6:1,朝鲜人民军方面占据绝对优势。
1950年6月24日夜,韩国军队所有军队将领和美国军事顾问团在韩国军队总部出席军官俱乐部盛大开幕仪式,美国军事顾问团长罗伯特正在回国途中,临时团长怀特则在东京休假,部署在边界的5万韩国军队有三分之一在休假。
韩国军事司令部司令威廉·林恩·罗伯茨将军对韩国表示了极大的信心,并吹嘘说,朝鲜的任何军事行动,都只会提供“目标练习”。CIA注意到人民军向南移动,但将其评估为“防御措施”,并得出入侵“不太可能”的结论。
6月25日凌晨4时,天上断断续续下着雨,朝鲜军队发动代号“暴风行动”的突袭,朝鲜人民军7 个师、3个独立分队共8.9万人在坦克和火炮的支援下跨过三八线,分6路南下。
人民军声称韩国军队首先进攻,人民军的目标是逮捕和处决“土匪叛徒李承晚”。
战斗开始于西部战略要地翁津半岛。
最初韩国声称第17团攻占了海州市,这一系列事件使一些学者认为是韩国人首先开火。
在人民军的猛烈进攻下,打得只有4 个师、一个团,总计3.8万人的韩军狼狈不堪。
人民军的150 辆T-34坦克,更是让韩国人惊慌失措,朝鲜都是狭窄道路和稻田,约有四分之三是山脉,坦克只能在道路上前进,只要埋上几颗反坦克地雷,就可以阻挡整个坦克纵队。
美国认为这种地形支撑不住坦克,拒绝给李承晚提供坦克,也未提供抵御坦克的手段,战争开始时,朝鲜坦克一辆接着一辆排成纵队,在狭窄的土路上坚决地向前推进,肆无忌惮地摧毁韩军阵地,步兵亦排成一行,紧随在坦克之后击溃任何反抗。
韩国人发现自己只有2.36 英寸火箭筒和 57 毫米反坦克炮可用来阻挡坦克,两种武器都对坦克造成不了什么伤害,一些韩国人自告奋勇用炸药包炸坦克,但大部分都被打死。
人民军有4 个师和120 辆坦克从西边两条通道逼近汉城,两个师从中间突破,第 2 师从华川向春川推进,第 7 师和 30 辆坦克从麟蹄向洪川压去。
第 5 师和一个独立团沿着东海岸向瓮津半岛推进,在瓮津半岛,韩军一个团在损失了一个营之后从海上逃离了瓮津,从西面进攻的人民军第 1 和第 6 师以及 40 辆坦克直逼三八线以南 3公里的开城。
人民军第6师长方虎山少将,以1个团从正面进攻牵制敌人,一个团秘密地由中央阵地突破,很快击溃守卫开城的是韩国第 1 师第 12 团,第 1 师师长白善烨急忙把留在汉城以北的第 11 团派往汶山,同时命令第 13 团保护临津江公路大桥,掩护第 12 团过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方虎山穷追不舍,夺下了大桥。
在春川,崔贤带领的人民军第 2 师遭遇到了韩军第 6 师,春川在三八线以南13公里处,由北汉江和昭阳江会流形成的南北长8公里、东西宽4公里月牙形盆地,是通往原州的中央公路的道路枢纽,经原州南下大邱,可切断三八线韩国军队的退路。
韩军第 7 团凭借春川镇北边一道400一500米高峭壁上的混凝土掩体防守,人民军在周围找不到适合作炮兵阵地的地点,无法使用炮兵,于是崔贤决定采用方虎山进攻开城的方法,以第4团进攻山顶碉堡阵地牵制敌人,以第6团从北汉江的河床潜入。
只是第6团一进入两岸大多是断崖的河床就遭到105毫米榴弹炮猛烈射击,部队在河床无法展开,受到了重大损失,第4团也无法突破山顶碉堡阵地,崔贤不得不投入第17团,进攻了一天也未打开局面。
韩伪6师第19团也赶来增援,正向洪川挺进的人民军第7师掉头来协同第2师团进攻春川,但由于山峦险峻,损失很大,这时人民军第3和第4师,分别从议政府走廊和低地走廊向前韩伪7师挺进,打得伪7师抱头鼠窜。
6月27日下午,人民军突破了韩军在汉城北部弥阿里建立的“弥阿里防线”,大规模渗透到韩军后方,韩军最高司令部决定死保议政府走廊,命令驻扎在大田第 2 师下午两点半开往议政府前线,必须在黎明时分在右翼的抱川路上进行反攻。
伪 2 师根本没有发动反攻,人民军坦隆隆地穿过第 2 师的阵地,开进了议政府,韩国第2师、第7师、第 1 师都担心被围,全面溃败,韩伪6师被孤立,当夜后退进入洪川南侧掩护从江陵向原州退却的伪8师。
韩军司令部也逃离汉城,韩国政府也搬到大田,国防部副部长全然不顾还有韩军仍在城郊,大量平民、士兵和车辆挤满了公路大桥,就下令将汉江上的桥梁炸掉,把桥上500 至 800 人连大桥一起掀翻到汉江里。
其实朝鲜军队离桥梁还有 6 到 8 个小时路程,足够江北三个韩国师过桥的。炸桥后,韩国部队不得不抛弃所有的运输工具、物资和重型武器,涉水过江或者乘坐小船和木筏过江, 9.8 万人的韩国军队只剩下了5.4 万人。
朝鲜军队只用了三天就占领了汉城。
人民军第3和第4师用了一两天时间肃清城内残兵,第6师从汉城以西渡过汉江,占领了金浦机场,6月30日,人民军第3师也到达汉江北岸,第4师7月1日强行渡江,用了两天攻下永登浦,夺取了水原,并向乌山推进。
当天美军“史密斯特遣部队”也从日本到达了釜山,于7月5日到达乌山附近的高地,刚好看到朝鲜坦克轰鸣而来。
史密斯特遣部队没有能够摧毁人民军坦克的武器,美军的火箭筒对T-34坦克毫无作用。人民军打败了美军,结果导致180名美军死亡、受伤或被俘。人民军向南推进,击退了美军在平泽、天安和鸟致院邑,迫使第24师撤退到大田。
在之后的十几天里,人民军直逼大田,美24师在损失近千人后溃逃,师长迪安逃入深山,徘徊了五个星期被俘,韩国首都师只剩一个团,伪1师和伪2师总只剩5000 人。
21日,人民军第2师占领了报恩,接着向黄涧急进,以切断在永同的美第1骑兵师后路,但美军25师第27团依仗强大的机动能力一昼夜山路行军180公里赶到黄涧,双方争夺十分激烈,第2师于28日晨突破美军左翼阵地。
美军残部崩溃逃至倭馆,美第1骑兵师见后路将断,也赶紧后撤到了金泉,人民军第2师团也因消耗太大进入休整,此后担任南线助攻,配合第9师团推进到密阳,切断大邱一釜山公路,一路杀到距离美第38团团部仅50米的地方。
到了8月,为了尽快把联合国军队全部赶出本土,把南朝鲜军彻底歼灭在国境之内,朝鲜人民军持续闪电作战,在这段南北走向的战略防线上,发动了颇有盛名的“八月攻势”。
这里有点小知识点,“八月攻势”之所以把八月立意得那么重要,是因为朝鲜金日成想在八月立国,如果真的如他所愿,那么朝鲜的国庆节恐怕真的要改在八月份了。
人民军稳步地将韩军和美军第八军向南逼退。
杜鲁门削减国防预算的影响此时已经发酵。面对经验丰富、领导精良的人民军部队,由于缺乏足够的反坦克武器、大炮或装甲,美军被迫撤退,人民军继续推进。
在推进过程中,人民军清洗了韩国的知识界。
到8月15日,韩国只剩下了宽80 公里,长160公里的“釜山防御圈”,但更多的美军陆续到达釜山,数量开始占据上风,人民军也到达了极限。
8月20日,麦克阿瑟警告朝鲜要为人民军的暴行负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八月攻势的最后,朝鲜人民军离彻底消灭敌人的预定目标尚有差距。但就这次战役,北朝鲜人民军已歼敌三万多名;马上就对占领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实行了行政选举,实行法令推行等一系列军政政策,为占领区战争动员和持续推进提供了相当的助力。
8月底,南朝鲜90%的领土全部解放。
9月,多国部队被包围在韩国东南部靠近釜山的角落。这条230公里的周长包围了韩国约10%的地区。整个8月和9月上旬,双方在洛东江展开了消耗战。
在如此大好局势下,朝鲜人民军没有预料到翻盘会来得如此之快,随后围绕釜山防御圈展开的战斗,战争的天平已经开始往令北朝鲜绝望的方向倾斜。
在随后的釜山外围战役,多国部队抵挡了人民军的进攻,他们在洛东江突出部站稳了脚跟,并暂时守住了浦项和大邱。
美空军中断了人民军的后勤保障。
每天40架次的地面支援架次摧毁了32座桥梁,中断了大部分的公路和铁路交通。为了不让切断人民军的退路,美空军摧毁了后勤仓库、炼油厂和港口,而美海军空军则袭击了交通枢纽。因此,战线太长的人民军无法提供后勤保障。
朝鲜人民军三百公里的补给线,基本就处在了失联、瘫痪的状态。
除了对北朝鲜军事补给生命线的痛击,美国空军还对北朝鲜的大后方进行了有效摧毁,美军大规模的战略轰炸往往犹入无人之境,平壤到元山等朝鲜的工业城市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毁坏,军工基地、军事重地更是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而北朝鲜当初计划的海上运输也由于美国海军舰队的严密封锁已无法实施,美军还对运输线要冲——汉城附近汉江大桥地域进行了反复轰炸,以致北朝鲜人民军的战争补给逐渐陷入绝境。
在朝鲜半岛,北朝鲜的战略纵深无法以“空间换时间”来获得喘息的机会,更无我国的“西南大后方”的地理条件来获得筑牢第二防线的优势;朝鲜半岛的地形山脉、气候环境更不利于大范围、小规模游击作战。
在战场中,朝鲜人民军实际上打得极其顽强,以少胜多的局面也是用流血牺牲换取的,抛开制空权的约束,他们在地面上打得美军难于应付,但是拥有制空权,高密度、高频率地轰炸,对于朝鲜人民军来说无异于是“降维打击”。
战后美军情报机构认为,朝鲜人民军一半的装备和三分之一的人员是被轰炸机给打没的。
人民军白天被迫躲在地道里,晚上才行动。
与此同时,美国驻日部队不断派遣士兵和物资增援釜山周边地区的守军。依靠釜山的天然优良港湾,美军坦克可以直接从美国本土旧金山港部署到韩国釜山港。到8月下旬,釜山周边已经有美军大约500辆中型坦克准备战斗。
1950年9月初,多国部队的人数至少超过了人民军达18万至10万,战场的形势也随之向多国部队倾斜。
面对重新武装的釜山外围防御者及其增援部队,人民军人手不足,补给不足。
与多国部队不同的是,人民军缺乏海空支援。
麦克阿瑟为扭转战场局面,决定以新组建的第10军实施仁川登陆战役计划,
9月12日至14日,第一骑兵师从日本横滨出发,从日本横滨出发,在釜山外围增援多国部队。
9月15日凌晨,261艘战舰和名美军狭窄的航道在仁川登陆,两栖突击队在仁川面对人民军在军事情报、心理战、侦察占据优势,而且美军长期的轰炸促成了一场相对轻松的战斗。在弹丸之地的月尾岛,麦克阿瑟投下了9500磅的凝固汽油弹,每平方米土地承受着4发炮弹的密集程度,即便是老鼠,也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