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的内容,自然是废除以前的科考制度,不再分为常科和制科。
在唐代,每年分期举行的叫常科,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有: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俊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道举科,童子科等五十多种。
秀才一科,在这时候的要求极高,很少有人能通过。俊士科不常举行。考试的方式有:口试,贴经(填空),墨义(相当于口试的笔试化),策问(论文),杂文(诗赋)。
明经科的内容主要是九部经书:《礼记》、《左传》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
不仅仅是六经,另外,《孝经》、《论语》为必考。
明经科的考试方式一般只是口试,贴经(填空),墨义。一般只要对经文以及注释,记忆背诵熟练,就可中试。
进士科原来只考策问,后来加上贴经(填空),杂文(诗赋)。贴经只贴大经,即《礼记》、《左传》,再加上贴《老子》,十个问题中能答上四个即可合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杂文要求诗赋各一。
策问要写五篇。
策问主要是对时下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政务、漕运、盐政等等方面提出问题并作回答。
进士科一般取中很难,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二,因此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称。
这个时候,每科进士只取十几人,可见难度非常之大。
明法科,国家选取司法人才,范围为律七条,令三条。
这种考试,难度都非常大。
相对来说,易吟的改革,实际上是要往简单来改。
为的就是要让吃苦的读书人,也能谋求一官半职。
穿越前也知道读书非常不容易。
现在,就尽量帮帮这些读书人吧。
也算是做点好事。
经过易吟改革的科考制度,就没有这么复杂。
所有考试人员,都在一张试卷上考试。
只是根据分数线划出各个阶段的人才即可。
当然,司法一类的人员,还是必须考司法知识。
毕竟要专业,不能胡来。
这样一来,精简了很多程序,对于读书人来说,感觉简单多了。
只是,这个时候的考试纪律相对宽松,对考生们都不大严格。
但是,这种风气,易吟来了之后,也是必须要改变的。
要不然,这种现象,对那些认认真真学习的学子们,就极为不公平了!
喜欢大唐:摊牌了,我就是全能高手请大家收藏:大唐:摊牌了,我就是全能高手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