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Alfred Adler)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强调人的行为是目的性导向的,认为每个问题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个体为了追求自我价值、寻求归属感的某种“误导性努力”。在个体心理学中,阿德勒提出了解释“问题行为”的五个阶段,尤其常用于儿童教育与心理矫正领域,但同样可以推广到成人的行为分析。
阿德勒心理学中的问题行为五阶段
阿德勒认为,当个体感到自己无法以健康、建设性的方式获得归属感与重要感时,就可能发展出问题行为。问题行为呈现出逐步恶化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寻求注意(Attention Seeking)
特征:
? 通过不恰当的方式博取关注(如哭闹、打断、搞笑、夸张表达);
? 不断需要他人的目光和回应;
? 行为背后的动机是:“只要我被看到,我就有价值”。
心理动因:
? 归属感不稳定,个体误以为“被关注=被爱”;
? 多半出现在家庭中孩子被忽视,或父母忽冷忽热的情境中。
家庭或教师常见反应:
? 初期给予回应(注意);
? 后期感到烦躁,转为指责或忽视。
干预建议:
? 给孩子适当、积极的关注;
? 在他没有“惹事”时也给予正向反馈;
? 鼓励其参与、贡献,而不是索取注意。
第二阶段:争取权力(Power Struggle)
特征:
? 出现“对抗行为”,拒绝指令、挑战权威、固执己见;
? 不听话、故意磨蹭、说“不”;
? 背后的逻辑是:“我不想被你控制,我要自己做主”。
心理动因:
? 个体渴望主导与控制,是对“我不重要”感的反击;
? 经常出现在受到过度控制或惩罚的孩子身上。
家庭或教师反应:
? 权力对抗升级,如强制、惩罚、爆发冲突;
? 情绪失控后双方都感到挫败。
干预建议:
? 提供选择权(让孩子参与决策);
? 避免正面冲突,转向合作;
? 强化“你是有能力的,但我们需要共同负责”的沟通方式。
第三阶段:寻求报复(Revenge)
特征:
? 说伤人话、毁坏物品、社交攻击、撒谎、冷漠;
? 行为背后的信念是:“我被伤害了,我要让你也痛苦”。
心理动因:
? 深层的羞辱感、自我价值丧失;
? 对之前的被忽视或被压制的反应,情绪主导行为。
家庭或教师反应:
? 感到受伤、愤怒、沮丧,甚至放弃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