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元易姓名为朱元,杨讷易姓名为李平,好容易混出重围,奔至金陵,吁请救急。
南唐元宗李璟(徐景通)犹豫未决,谏议大夫查文徽,兵部侍郎魏岑,怂恿南唐帝出师。
南唐保大六年,汉乾佑元年,公元948年,十一月。
李璟(徐景通)乃命北面行营招讨使李金全出救河中,以清淮节度使刘彦贞为副,查文徽为监军使,魏岑为沿淮巡检使,相偕俱出,自海州北上,攻击沂州。
郭威上奏汉廷,派沂州刺史郭琼为东路行营都部署,以卫州刺史郭超为副,率军东征。
李金全令部众暂憩,派遣侦骑侦察汉营,再定行止。探骑去了多时,至午未回,营中已备好午餐,一齐吃饭。那侦骑入帐通报道:“距此地十数里外,有一长涧,涧北有汉兵驻守,不过数百人,都是老弱残兵,请急击勿失!”
李金全不待说毕,厉声叱退,仍然安坐吃饭。诸将莫名其妙,待至大众吃完饭,都至李金全面前,请立即出战。
李金全又厉声道:“敢言出战者斩!”
诸将默然退出,免不得交头接耳,私下诋毁李金全。
待至夕阳西下,暮色苍黄,李金全又下令道:“营内队伍,须要整齐,各军器械,不得抛离,大家守住营门,毋得妄动,违令立斩!”
诸将越加疑心,但军令如山,不敢不遵,只好依言备办。
蓦听得鼓声大震,四面八方,都有汉兵杀到,统到营门前呐喊,几不知有多少人马。李金全营内,但守住营垒,无人出战,那汉兵喧嚷多时,恰也不打算进攻,四散而去。到了起更时,已寂静无声,方奉李金全命令,赶造晚饭。
李金全问诸将道:“你们想一想,午后可出战么?”
诸将始齐声道:“幸亏大帅料敌如神,才免了一场祸事,但究竟从何料着?”
李金全微笑道:“兵法有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汉军将士皆身经百战,郭琼、郭超皆善用兵,难道我军远来,他们尚未侦悉么?涧北设着老弱残兵,明明是诱我过涧,进入他埋伏圈中。我军至晚不出,伏兵无用,当然前来鼓噪,乱我军心,待见我壁垒森严,无隙可乘,不得已知难而退,明眼人何难预料呢!”
诸将方才拜服。
李金全一驻数日,复探得汉垒严密,料知河中必危,便对诸将道:“郭威挂帅,李守贞断难幸免,我等进援,有损无益,不如退兵为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查文徽、魏岑等,前时乘兴而来,至此也兴尽欲返,即拔营退驻海州。且派使者入奏南唐元宗皇帝,详陈一切情形。
李璟(徐景通)修书汉隐帝,婉谢前失,请仍通商旅,并乞他赦免李守贞。
汉廷置诸不答,但接报赵晖情急,敕令郭威设法往援。
郭威亲督兵往援赵晖,行抵华州,即派出几队兵马,翻山路绕到后蜀军背后,专门袭击后蜀粮草、辎重运输队。
后蜀国山南西道(兴元府)节度使安思谦,因军粮不继,无奈退守凤州,上疏自请处分,后蜀帝孟昶(孟仁赞)并不追究。
韩保贞得知安思谦撤退,也撤退到弓川寨据守。
郭威接赵晖来文,说后蜀军粮尽,已经退去,因即折回。
却说汉隐帝刘承佑继位,年仅十八岁,当时刘知远遗诏任命四位顾命大臣,就是苏逢吉、杨邠、史弘肇、郭威四人。
汉隐帝继位,转眼已经三年。起初,倒是任用勋旧,苏逢吉为首相,杨邠为枢密使掌机要,郭威为副枢密使主征伐,史弘肇掌禁军宿卫,四位顾命大臣同心协力,国内粗安。
不久,四位顾命大臣之间,渐生嫌隙。
之前,四位同平章事乃是苏逢吉、苏禹珪、窦贞固、李涛。李涛罢去,杨邠、王章、郭威皆升为同平章事,这时,同平章事便有六人之多。
二苏失去吏部肥缺,另一位宰相窦贞固更加无事可做。
郭威出讨河中李守贞等三藩,朝政尽归杨邠、王章、史弘肇三大臣主持。
杨邠身兼同平章事、枢密使,军政事全由杨邠裁决,所有奏章,汉隐帝全部交给杨邠处置,他不点头,没人敢执行。军事以外,很多事情都陷于停滞。
杨邠又兼管吏部,所有文武官员的升迁任免,皆由杨邠斟酌,而他又是重武轻文,他认为,过去二苏任命官员太多、太滥,以至人浮于事,打算加以改正,因此对文吏升迁,多方抑制。即使是县级的小吏,都要杨邠同意才能任免。对因父兄荫庇而得到官职的,往往裁减。
杨邠曾经说:“国家强大,在于仓库充实,军队无敌,至于文学、音乐,不值得放在心上。”
史弘肇负责巡察京城,抓到犯人,不问轻重,也不管律法规定,更不请示上峰,一律严刑拷打,然后杀死。
三藩叛变,京城人心浮动。他执法更是残忍,有时候将犯人割下舌头,有时候抽筋,有时候打断大腿,或者用尖刀插入胸口,搅来搅去,直至犯人失血而死。
酷刑之下,盗匪一下子就绝迹了,但也有不少人冤枉而死。
史弘肇宠信孔目官解晖,凡是违反军法,要囚禁的犯人,全部交给他严刑逼供,没有一个不招供的。
史弘肇遥兼归德(宋州)节度使。他派心腹杨乙负责辖区征税事宜。杨乙仗势欺人,凶悍残暴,与史弘肇一样。节度副使以下的官员,远远见到杨乙就要下跪磕头。杨乙每个月都能征收到一千万文钱交给史弘肇。官民悲苦万分,无处诉说。
王章主管三司出纳,努力寻找以前被忽视的蝇头小利,紧缩开支,加税增赋,竭力充实府库。三藩叛乱,朝廷大军出动一年多,力保供应不缺,粮饷及时。
只是他征税赋税,太过刻薄、严厉。以前,民间缴纳田赋粮食,每斗以外,要多缴二升,称为鼠雀耗。王章却下令多缴二斗,称为“省耗”。
从前,唐朝时,一百钱,称为一串。后来,改为八十钱一串。现在,王章下令,官府收钱时,八十钱一串;发钱时,改为七十七钱一串,称为“省陌”。
又将矾、酒皆纳入朝廷专卖,凡是贩卖私盐、私矾、私酒的,数量再少也要斩首。
王章讨厌文官,说:“这些垃圾,连算盘都不会打,有什么用?”给文官发放的粮食,都是军队不肯要的陈年旧粮。
由是吏民交怨,恨不得将三大臣同时捽去。
而宰相苏逢吉,一向贪赃枉法,为人更是表面仁慈,内心残忍。
之前,汉高祖在世时,因天下大乱,盗贼四起,说了一句:“凡是强盗,不论抢劫多寡,一律处死。”
苏逢吉亲自起草诏书:“所有盗贼本人,及前后左右邻居,连同本保居民全族处斩。”
其他官员都认为太过分了,纷纷说:“盗贼本人都不是灭族重罪,何况四邻!更何况一保居民!”
但是苏逢吉坚持,最后,迫于无奈,他只肯删去“全族”二字。平阴县十七个村庄居民因此被杀。
更早,刘知远担任河东节度使,苏逢吉担任河东节度判官时,刘知远因即将称帝,要向上天祈福,曾经命苏逢吉“净狱”,就是要把积累的案件尽快查清结案,将囚犯尽量释放。苏逢吉却把犯人全部斩首,回来报告说净狱完成。
担任宰相以后,苏逢吉更是为所欲为,所作裁决,全凭个人喜好,以及能拿到多少好处。负责吏部时,更是公开贪污受贿。继母去世,他拒绝服丧。庶兄从外地来,没有先拜见他,却先见自己的儿子,苏逢吉大怒,叫人将其庶兄打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因刘知远对他信任,没有人敢指责他。
当时三藩叛乱尚未平定,朝廷中却有一位大员,坐罪屠戮。看官欲问他姓名,就是太子太傅李崧。
从前汉高祖刘知远进入汴京,冯道、李崧被辽太宗裹挟北上,后来滞留镇州,刘知远以为他们都回不来了。冯道所有京中房产,都被刘知远赐给苏禹珪;李崧所有京中宅舍,都被刘知远赐给苏逢吉。
先前,京城屡次易主,饱经战乱。李崧将家中的金银细软,在府内各处埋藏。苏逢吉既得李崧府第,凡宅中埋藏的宝藏,以及李崧在洛阳的产业,悉数占有。
后来李崧侥幸回京,虽受命为太子太傅,仍不得给还家产。李崧自知寄人篱下,不敢生怨,又因房契尚存,出献苏逢吉。
苏逢吉不好面斥,强颜接受。回家后,对家人道:“此宅出自皇上特赐,何用李崧献什么房契!难道还想卖我人情么?”从此与李崧有嫌。
李崧弟李屿,嗜酒,酒后无德。曾经与苏逢吉子弟往来,酒后忘情,经常埋怨苏逢吉夺他房屋宅院。
苏逢吉闻之,恨李崧更深。
翰林学士陶谷,先为李崧所引用,至此却阿附苏逢吉,也出力诬陷李崧。
可巧三叛连兵,都城震动,史弘肇巡逻都中,遇有罪人,不问情节轻重,一古脑儿当成叛军,全部诛杀。
李屿的仆人葛延遇,替李屿经商,经常中饱私囊,被李屿杖责,并要求索回私吞的财货。
葛延遇怀恨在心,遂与苏逢吉仆人李澄,同谋告变,诬告李屿谋叛,谎称李崧与其外甥王凝密谋,将在汉高祖陵园纵火,又曾经以蜡丸密信与李守贞私通。
你想,陶谷一介文士,受过四书五经的教育,也能以怨报德,何况一个不识字的仆人!
苏逢吉得了葛延遇诉状,正好乘隙报怨,遂将原状递交史弘肇。还派亲吏召李崧至府第,从容谈及葛延遇事,佯为叹息。
李崧还道他是好人,愿以幼女为托。苏逢吉又假意允许,不让他回家,即命家人送李崧入狱。李崧这才识破苏逢吉刁狡,又悔又恨道:“从古以来,没有一国不亡,没有一人不死,我死了便是,何用这般麻烦呢!”
被捉拿后,李屿在公堂上先与控方对簿,慷慨激昂地辩论。
李崧上堂闻声,转头对李屿道:“任你舌吐莲花,也是无益,当道权豪,硬要灭我家族,无须喋喋不休了!”
李屿乃自诬伏罪,但说与兄弟僮仆二十人,同谋作乱,又派人结交李守贞,并召辽兵。
苏逢吉得了供词,竟改二十人为五十人。
乾佑元年,公元948年,十一月。
汉隐帝下诏诛杀李崧及李屿兄弟,并诛杀其满门亲属奴仆,无论少长,悉斩于东市,葛延遇、李澄,反得受赏,时人都为李崧呼冤。
李崧族灭,不无冤诬。然而,试问谁参与亡晋,谁参与降辽,卖国贼还想长享富贵吗?
所以苏逢吉固然不应该杀李崧。而李崧之罪实无可恕!
小子有诗叹道:
遭谗诬伏愿拼生,死等鸿毛已太轻;同是身亡兼族灭,何如殉晋尚留名!
途次过了残腊,便是汉乾佑二年,南唐保大七年,即公元949年。
汉朝内乱,淮河以北各地饥荒,饥民纷纷南下,投奔南唐。南唐元宗李璟,遂派神卫都虞侯皇甫晖,率军一万,北上海州、泗州一带招安。
汉朝蒙城镇将咸师朗等归降。
武宁(徐州)将领成德钦,在峒峿镇击败南唐军,杀六百人,皇甫晖等退回。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喜欢五代十国演义请大家收藏:五代十国演义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