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还是科举制 ,但门槛更低了。
1635年的土地丈量,不是第一次。而是崇祯朝的第二次大规模丈量。为此民部和户部准备了一大堆的新地契,田契,颁发给没有申报的人。
他们不太支持收回国有。还得找人重新安排,鬼知道这些人会不会又把土地卖了。
还不如颁发给当地地主们。然后找他们收税就好了。大户在这方面抵抗能力明显强于自耕农。这也是户部最喜欢的:吃大户。
大户一般基业都在当地,跑不掉。所以收税反而更容易,十多个税警一拥而上。很好,很快就能一次性解决一地的征税工作。
自耕农不同,他们田地更少,如果发现交税以后所得不多。那么果断卷着铺盖跑路,移民去了。然后当地税警就傻眼了。
人家办了移民,上了船,就不归他们管了。最关键鬼知道他们移民去了哪里。于是就成了烂账坏账。
这种情况在贫瘠的南方山区尤为严重。如果没有新的出路,他们也就忍了,可是他们从报纸,邻居等得知了海外土地更肥沃。还可以三年不交税,五年内半税。由不得他们不心动。最关键,国内撑死了也就七八亩土地。可是海外动不动就是几百亩。这值得他们冒险啊。最关键还有免费船只可以搭。
在流传着一次次朝廷即将取消免费移民的消息后,移民潮反而越发庞大。毕竟他们发现,力气有了。耕种技术自带天赋,勤劳也不缺。就缺一张船票。
这玩意朝廷还报销了。船上开销虽然吃的不好,但也可以吃的免费食物。这就值得他们冒险。
必须承认华夏民族所在的东方大陆,就在全球土地优劣而言,算是不太好的。
不论是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中央大平原,还是印度的世界第一大平原恒河平原。还是乌克兰的沃土,阿根廷的潘帕斯。都要比南方大部分优秀耕地更好。
如果华夏民族和印度人那样三心二意和东南亚土着那么懒惰。估计没有天灾人祸也会饿死不少人。
艰难的条件,让他们反而更加机具挑战力。硬是靠着勤劳智慧改造了贫瘠的土地,养活了数以亿计的百姓。
就好像20世纪美苏争霸的两强都怕人口破十亿的华夏搞扩张。为什么。因此粮食肯定不够吃。不扩张不行啊。于是美苏轮流带着小弟敲打华夏。
结果是华夏适当反击的同时,自己克服大量困难解决了粮食自给自足的问题。让他们白担心了。
毕竟欧美看来土地质量不足以养活华夏十亿人的时候,华夏自己做到了。
( 但这是付出了代价的。建国初饿死的国人可也不计其数。)。
喜欢拯救大明:崇祯请大家收藏:拯救大明:崇祯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