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无他,小汴京可是整个京州最擅长八股文的府县,小汴京的读书人都拿羁縻县的问题束手无策,京州其他地方的读书人更没有任何的良策了。
王叔文看了旁边的李林甫一眼,见他一副淡定从容的样子,转过脸来,回答了一句:“姚公批阅的考卷已经有一大半了,就没有一份考卷能够看得上眼?对于羁縻县的策问说出一些见解。”
姚公摇了摇头,心里的想法还和刚才一样,羁縻县的策问不是参加县试的读书人能够回答的上来。
如果是换成了举人参加的会试,应该会有一些独到的见解,是否实用先放在一边,总会有一些见解。
姚公再次把手里的考卷扔在一旁,已经不对羁縻县的策问有期望了,心里打定了主意,等到所有的考卷批改完了以后,直接略过策问,从前面的八股文里挑选几篇尚可的考卷。
“嗯?”姚公脸上的神情,突然变得认真了起来,拿起手里的一份考卷,仔仔细细的看了一遍。
“好!”
姚公不知道看到了何等精妙的地方,以他的学问和地位,竟然是按捺不住直接叫到一声好。
显然这份考卷的出彩,已经远远超乎了姚公的预料,实在是忍不住了,高声说了一个好。
姚公的情绪发生了陡然变化,从刚才的唉声叹气,变成了精神奕奕。
他直接把手里的考卷拿了起来,朝着王叔文抖了抖,意思再明显不过了:“王学政过来看这一张考卷,不是老夫高抬了这名考生,关于羁縻县的策问着实是鞭辟入里,从未见过这么独到的见解。”
王叔文坐在一旁,听到姚公高声喊了一句好,瞬间引起了他的注意。
本就按捺不住了,想要亲自看上一遍,到底是何等精妙的考卷能够让姚公高声喊一句好。
要知道以姚公的学问,还是擅长格物致知的心学。
尤其是对于心学的泰州学派来说,时常会出现一些能臣干吏。
官职或许不高,没有理学官员擅长操纵朝政,可以爬到很高的官位。
但大部分泰州学派官员,擅长治理地方,对于朝政的治理有着独到见解。
泰州学派的门风在小汴京又是大盛,王叔文不论是出于为朝廷选拔贤才的公心,还是出于为心学举荐人才的私心,便在小汴京的县试里改了羁縻县的策问。
王叔文只是做出了些许改变,他也知道,不会真的在县试里找到足够让人惊叹的能臣干吏。
只是能有一些见解,便让他心满意足了。
但是让王叔文怎么都没想到的是。居然有一篇策问,直接让心学大儒姚公高声喊了一个好。
王叔文立即从大红酸枝木官帽椅上站了起来,走到考卷附近,伸手拿了过来,仔细查看起了考卷。
喜欢寒门小郎君请大家收藏:寒门小郎君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