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运姣介绍,为了寻找非遗传人,我和老郭不仅走遍湖南14个市州寻访传人,甚至还远赴贵州、江苏、广东等地。开始许多传人都不愿意来,我们一起耐心劝说,一次不行就多次上门。出身邵东的泥书技艺传承人刘上四,拥有一项绝活——用泥巴和桐油做原料写字,字体优美牢固,百年不掉。凭借这门好手艺,刘上四的祖辈给祠堂写字做匾,日子红火。后来祠堂渐失,凭手艺糊口越来越难,我们找到他时,刘上四早已改行卖漆。为说服他,老郭先后跑了三次,如今刘上四不仅全家入住了长沙,还在长沙买了房。慢慢的,越来越多的传人来到长沙。
真是不是一类人,不进一家门。这对有意思的夫妻在发现、保护、传承非遗的心得和经验?
郭存勇笑笑说,其实,要真正保护、传承非遗,靠给钱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依靠市场的力量,把传统的技艺创新融入市场,结合现代生活,才能让非遗真正的活起来。非遗不能成为阳春白雪,束之高阁,而是要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服务现代人的生活,让现代年轻人喜欢。从而爱上非遗,每个人都成为非遗的传承者。
那么,在这些方面,他们又具体做了些什么事情呢?
邓运姣说,其实,我们做的就是通过非遗馆培养传承人,让这儿成为他们生存的沃土,让他们不仅找到传统手艺的乐趣,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展示他们的才华,让他们的才华走向市场变成效益,丰润生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他们又是如何把非遗的保护发展和市场经济完美的结合呢?
郭存勇介绍说,让非遗进入市场,才能让古老的技艺活起来,雨花非遗馆一直是坚持经济有用的发展方向,我们也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比如“校企合作”模式,结合校本课程,开发非遗体验项目30个,非遗传承人现场教课,让市民和孩子们参与其中、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形成吃非遗、玩非遗、学非遗、赏非遗的完美体系。如今,雨花非遗馆已被授予“全国中小学生实践教育基地”“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湖南女红创业就业孵化基地”等21个称号,已接待全国各地中小学生研学共10余万人次、各级考察团230批次、市民游客30万人次。像中华第一剪洪源老师,到这里来时路费都没有,短短两年,在长沙买了房,安家立户,元月20日,我要陪他参加中央电视台的“挑战不可能”节目。像洪源老师用手艺改变生活,成为一方的支柱产业,就是非遗与市场经济的完美融合。这,也算是我们将非遗融入市场的尝试吧。
这一对迎难而上的夫妻,在保护发展非遗的道路上,最大的困难在哪里?
郭存勇说,最大的困难还是很多手艺人放弃了,觉得没搞头了。中国的很多传统工艺,本来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被国外抢了去,演变成他们的,国人又万里迢迢去学习,再成为中国购买者的抢手货,这是很危险的。还是那句话,利用传统工艺,做现代人喜欢的东西,让古老的技艺鲜活起来,才是保护发展非遗的核心。
那么,他们两位怎么看待未来非遗保护和发展方向的?
郭存勇说,非遗,来源于古人的智慧。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进步,如果我们为保护非遗而保护非遗,非遗就只有死路一条。离开生活,离开市场,非遗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和土壤,谁来保护?所以,只有用市场的方式弘扬非遗,才是对其最大的保护。
那么,在以后,对于非遗的发展和传承,他们又有什么样的构想?
邓运姣说,尽可能地培养、挖掘非遗项目,通过市场,服务于生活。通过集聚与创新,互相借鉴,互相提升,抓住文化复兴这个大好机遇,让古老的非遗转化成一个个支柱产业,幸福现代生活。只有这样,非遗的保护才会真正成为一种常态。
采访完,已是华灯初上。走出长沙雨花非遗馆,仿佛从远古的尘埃中走出来,回到了现代时光里。抬眼望去,星城笼罩在茫茫的冬雨里,璀璨灯光勾勒出雨花非遗夜市优美的轮廓。雨还在下,天气有些寒冷,公交车拥挤而又拥堵,有些饥饿。但我的内心里却仿佛有一团火在烧灼。雨花非遗馆内的每一项非遗,犹如一杯杯陈酿,历久而弥香。如果说未来是遥远璀璨的星空,那么非遗如散落的珍珠。郭存勇、邓运姣夫妇这对痴心的追梦人,像寻找失落的珍珠一般,寻找古老的手艺人和即将失落的手艺。他们追逐的是非遗的诗和远方,开辟“非遗”阵地,让更多“藏在深山人未识”的非遗项目和非遗传人更好释放价值。将非遗产品与现代时尚融合,努力实现非遗活态传承的有效循环,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他们用自己的情怀,守护传承着中华的文化宝库。“展示非遗是我们的荣光,保护非遗是我们的责任。”他们的话,一直久久地回响在我的耳边。
喜欢关于一九七五年的爱情请大家收藏:关于一九七五年的爱情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