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135章 倭寇物资大转移(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得知汉人的两艘战舰遁走,吕宋驻军大将松下手刹暴跳如雷,狠狠地扇了手下两大嘴巴,吼道:“八格牙路!”

得罪了汉人,指定没好果子吃,打肯定是打不过,这下麻烦大了!

松下手刹不得不把所有扫荡队召回,收拢兵力,同时迅速把搜刮来的财物和粮食运回本土。

在松下手刹看来,这次战争虽然没能完全占领吕宋,但收获的财物价值已经足够丰厚了,完全不亏。以后还有的是机会,只需要每年来抢一次,不仅能让倭国人吃饱饭,还可以暗自积蓄力量,厚积薄发。

他已经想好了鞠躬道歉的一整套说辞,按照历史惯例,以中原皇帝的宽宏大量,肯定会原谅倭国的过失,既往不咎,顶多也就斥责两句。而且,对于倭国这样贫穷的地方,大汉帝国无利可图,绝对不可能出兵。

临撤之前,为了让下次劫掠更顺利,丧心病狂的倭寇直接杀光了被俘虏的朗巴盖人。

在吕宋岛上,人类活动主要分布在吕宋中央平原,倭寇的三十万大军也聚集于此。名义上虽有三十万人,其实也就装备了几万把滑膛枪,其他的人充当着搬运工和抢劫犯的角色,大多数连一把像样的倭刀都没有。以倭国那点可怜的生产力和能源储备,战争潜力太有限了,唯有以战养战。

本来已经习惯了过穷日子,却又靠着鲸油短时间暴富吃上了饱饭;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吃过饱饭以后就不再愿意饿肚子了;因而倭寇把内部的经济矛盾转化成对外战争,先后侵略琉球和朗巴盖两国。

正月初六这天,在吕宋的各个海港,倭国的数千条各类船只,满载着财物和粮食返航。

对乌羽来说,财物是第一位的,士兵的生命是次要的;因此只有高级军官和贵族被允许登上第一批回国的船,大头兵和低级军官在原地待命;要等所有东西搬光以后,船上才会给他们腾出一个位置。

倒也不是乌羽这人有多坏,主要是倭国实在太穷了,相比之下,物资比人更重要。

九州、四国和本州三岛面积永和不到30万平方公里,80%都是崎岖不平的山地,零星的平地也十分贫瘠,产出比不足10:1,一亩地8斤谷种,风调雨顺也只能收获80斤谷子。

产出不够,耕地数量来凑,为了收获更多粮食,倭奴还在山上也开垦出层层叠叠的梯田,却仍然无法满足粮食需求。

如今,倭国有大约600万人,假设所有人都是劳动力充沛的青壮年,每个人都种地,耕地、除草、播种、施肥、收割、晾晒……都是繁重的体力劳动,一个人一年撑死种3亩,倭国最大的耕地潜力按1800万亩来算。

再假设年年都风调雨顺,无灾无害,每亩地都产够80斤,人均一年的口粮也就240斤,平均每天只能摄入328克谷物的能量。328克大米的能量大约为1279大卡,只能维持体重72斤的人类生存一天。

即使是在这种最理想的状态,倭奴也吃不饱饭,实际上远没那么多耕地,也没那么多优质劳动力。因此,倭国自古就有“弃老”、“弃幼”的传统,体弱多病、劳动能力弱的人都没有活下去的资格。

长期的营养不良,把倭国变成了小人国,国民身高普遍不足150,到了16世纪,丰臣秀吉也只有142,同时期被称为“巨人”的织田信长身高也不过区区169。

在海边的人略好些,可以捕捞近海鱼类补充营养,而远离海洋的农民,粮食要上交,能吃点麸糠加野菜就谢天谢地了。

对乌羽来说,跟粮食和财物比起来,普通士兵的命还真没那么重要,大头兵而已,死了一茬又会长出新的来,还可以减少粮食消耗,缓解国内矛盾。

统治者嘛,永远都是干活的时候嫌人少,吃饭的时候嫌人多,哪国都一样,不奇怪。牛马太多就搞人工绝育,牛马不够用的时又鼓吹多子多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