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第105章 改良货币(一)(2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至于\"分\"这个单位,则来源于重量,古代有\"斤两钱撮分\"的度量单位,“分”是最小的重量单位,而古代金属货币也是用重量单位来衡量价值的。具体的“一分”有多重,至今已不可考证。

如果能把白银变成铜币那样的银币,有固定的币值,那么不仅便于流通使用,而且能稳定货币价值,让良币取代劣币。

首先尝试铸造银币的朝代是辽国,但发行量极少,发生在在辽道宗耶律洪基时期,其样式与铜币完全一样,中间方孔四周圆。但这种银币只在上层阶级流通,民间很少使用。

再往后,到了明朝弘治年间,明孝宗朱佑樘首次仿制西洋银币发行了银元,也就是着名的“大明弘治年一两纹银”。

这种银元直径约50毫米,边缘厚度约2毫米,中间厚度为3.5毫米,重量为37.3克,也就是明代一两的重量,所以称为一两纹银。这种银元一枚可以购买380斤大米,也很少流通于市面上。

直到民国时期,北洋政府整顿币制,推出了“袁大头”,银币才真正地开始广泛流通。袁大头成为了中国上千种银币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银元品种,也是中国币制变革史上最重要的角色之一。

那么,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银币出现的那么晚呢?

因为中国境内的银矿储备实在太少,而且银矿石含银量也较低,大多是铅锌矿的伴生产物,含银量在1%以下,提炼成本极高。

明朝年间,拿下银矿丰富的云南地区后,拼命地开采,光是云南一地的银产量就占了全国的一半,但一年最多也就十几万两,还比不上倭国一座银山的开采量。

光靠本土的银产量,根本无法建立“银本位”制,中原王朝的海量白银,大多是宋元明三朝通过海外贸易积累起来的。到了明代末期,国库收支已经是以白银为主,而铜钱则降到了无足轻重的地位。

如今,大汉既有巨额的海外白银流入,又有倭国石见银山的开采补充,白银的储备量已经足够建立以称量为基础的“银本位”货币制度。

铜币数量过于庞大已经不具备稀缺性,而黄金又因其太过稀缺难以大面积的推行,比铜少比金贱的白银作为货币则刚好能够满足经济需求。

可是,要发行银币也没那么容易。

政治上有朝廷公权力作为保证可以强力执行,价值上有白银自身的稀缺性作保民间愿意接受,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制造合格的银币。

主要的制币方法主要有两种——铸造和打制。

铸造就是将金属熔成液态,然后倒入钱币的模范当中,冷却后打磨掉边刺就算制作完成了。

打制则是把金属熔融液倒入模具形成币胚,待冷却后把币胚夹到正反两面币模之间,用大锤用力砸下去,将币模上的花纹印到币胚上。

喜欢挑战历史:在宋朝建设现代化国家请大家收藏:挑战历史:在宋朝建设现代化国家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