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条路,这些勋贵们继续留在大明本土,偶尔会领兵出去打仗,可大多数时间里他们或者他们的子女甚至家丁,都会为非作歹,四处惹事,闹得鸡犬不宁。
这种情况,老朱自问以自己的脾气可能忍得了一时,但绝忍不了一世,早晚会提起刀子。
第二条路,让这些联姻的勋贵们打出去,在外面再怎么胡闹,老朱至少也不会气得要提刀子,从而留下美名。
当然这不是全部家人都出去,而是一种分家,让一部分族人去海外,从而削弱本家。
有一些国公、侯爵的家族,经过百年繁衍,何其庞大,是可以预见的。
勋贵加外戚的名头,让这些人去了海外后,跟大明之间依然也很难断了联系。
“父皇先想想,此事事关重大,最好先找一些人试试效果。”朱元璋表现得非常谨慎,但好在终于有所松动。
如今北元的威胁已经大大降低,而辽东也不足为患,这也是老朱有所意动的原因。
未来的日子里,可能不会再有大的战争了。
北方和西北方的那些边防重镇,不仅城墙高筑,更有备有大量火枪、火炮,固若金汤,那些鞑子敢攻城,基本是送人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其实朱标还想过用在大同、宣府、开平这些边防重镇里,分别建几座棱堡,使其成为游牧民族的梦魇。
但他细想以后,还是暂时否决了这个想法。
原因很简单,不能太安逸了。
有了棱堡这样的防御利器,边防军可能就会习惯于守城,而不会主动出击了。
如今可是明初,明军气势正盛,在大漠里都能追着鞑子骑兵砍,没必要如此畏手畏脚。
朱元璋在原时空的藩王分封政策的确不错,九大塞王坐镇边境,自家儿子总比外人可靠。
但他忘了一点,父亲可以压服儿子,大哥可以压服弟弟,但侄子未必甚至大有可能压服不了叔叔。
久而久之,便会滋生猜忌之心。
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避免皇室内部之间的互相厮杀,区别在于时间的早晚。
在朱元璋的悉心教导之下,大明的二代皇子们兄友弟恭,和睦相处,比起之前的历代王朝已然大有进步。
然而一切也只能止于此,你想要三代皇子们再如此和睦,已经非人力所能达到。
亲兄弟和堂兄弟之间的血脉亲疏差距,不言而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血脉之间的联系也会越来越淡。
假设一下,在原时空朱标即使是二代皇子里活得最久的,他的那些兄弟全挂了,朱标才逝世。
那么无论继位的是朱雄英、朱允炆、亦或者是朱允熥,即使此刻镇守边境的不再是他们的叔叔,而是堂兄弟,依然会起猜忌之心,然后再削藩。
这是必然结果。
古往今来,同胞亲兄弟之间都会猜忌,父子都会相疑,何况堂兄弟,更不用说将来第四代了。
这是自然界里的必然规律。
或许唯一的区别,无需像朱棣那样因为得位不正,在削藩后而给予厚待。
不少穿越者都以为朱棣在富养宗室时,没有想到后世宗室过度繁衍,人口疯狂滋生,导致宗室供养过重,让朝廷不堪重负。
普通人都能预料到,你们难道真以为一代雄主永乐大帝想不到这一点?
朱棣肯定想到了,只是懒得管,选择了懒政而已。
用后世某一位太宗的话说,把今天的问题留给后人解决嘛!
永乐大帝估计也是抱着如此念头,只是后来的继承者都没能力解决这个问题罢了。
朱标也是想到了这一点,认为弟弟们可以去坐镇边塞,但只能当做带兵历练,没必要将那里当做封地长久驻扎。
毕竟兜兜转转绕一个大圈,又回到原点,实在是没有意义。
……
喜欢大明太子:最强幕后黑手请大家收藏:大明太子:最强幕后黑手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