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思春从刘兰英手中接过这一百二十多块钱,同样对着大队干部鞠躬感谢,走下来了。
韩思春老婆朱翠花,性格十分要强,天天都是从早干到晚,不但上晌挣工分不耽误一晌,下晌到家也是忙碌不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可她婆婆是个奇葩,偏心两个小儿子,特别是偏心老三两口,成天干活吊儿郎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还总是躲家里偷吃,婆婆还打掩护。
这个婆婆更可恨的是虐待朱翠花的大闺女,都十二岁了,也不让上学,每天都得去小丢圪垱挖野菜或拾柴火,完不成任务不让吃饭。
朱翠花忍无可忍,和婆婆整天撕逼大战,最终分家单过,婆婆也是狠角色,把大儿子一家七口扫地出门,并且净身出户,一粒粮食都不给,甚至连个栖身之地也没有。
街坊邻居都看不下去了,这给一把米,那给一把面,大队也把最南边两间屋子借给他家住,总算是熬过最困难的一段时间。
朱翠花两口子也是拼命干,慢慢生活也有了改观,空闲拉沙土垛了两间茅草屋,还积攒下十来块钱。
入股时朱翠花想多入一股,到娘家借钱遭据,气的发狠话不再蹬娘家门。还是韩思春到荆庄大姐韩思荣家借了十块钱,入了两股。
据说韩思荣当闺女时也受亲娘虐待,吃进了苦头。嫁到荆庄后,男人对她还不错,荆庄相对小码头这个沙土窝而言,生活条件要好的多。
可能是同病相怜吧,对她这个大弟弟,韩思荣倒是很照顾,韩思春净身出户,韩思荣没少帮衬。
朱翠花原来在肉兔养殖小组,后来被大队抽调到制衣小组,一直都是不停干活,基本上没有停歇。
韩思春也是干活勤劳,后来到车队搞运输,一趟挣能二十五个工分,在家休息两天也不休息,还在大队组织下找活干。
两口子一年挣工分六千多,说明两口子基本上都没有休息过才能挣这么多工分。
韩述苦设计的大队分配制度分三块,第一个是小码头大队每个社员都能分到基本的生活必需品,比如粮食,瓜果蔬菜,肉类,这保证了全体社员生存的物质条件。
第二是入股数,每家根据自己的家庭条件,都集资入股大队发展基金,都是大队的主人公,大队发展越好,股民红利越多。
所以韩述苦给大队干部强调入股不能悬殊太大,才有了借钱给杜小芳家,让她家入两股。
就是避免一家多口人,还是重病户残疾户,入股太少,将来会与其他家庭收入差距过大,不符合韩述苦共同富裕的理念。
第三个是工分制,这个工分其实就是相当于工厂上班,工分就是工资,参加各个小组就是正式工,没有加入各种小组的,是临时工。
随着大队开展的业务越来越多,临时工逐步都要成为正式工。随着小码头大队的产业逐步扩大,就小码头大队一百来个成年人,都不一定够用。
挣工分也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在小码头大队你啥都不干,肯定饿不死你,因为你具有小码头大队的社员身份,享受小码头大队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家家户户都是股东,大队发展越好,经济规模越大,每家每户的分红越多。
每个成年社员越勤劳,干活越多,自己挣钱越多。
韩述苦设计的这三重分配体系,既有作为小码头大队的一员能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又是股东可以分红,自己出力干活还能挣钱。
既体现了大集体的温暖,又提倡多劳多得。
下一步,韩述苦还要推行六十岁退休领退休金,全体社员免费看病,免费上学,免费住房,大病也有补助,残疾人也有补助。
还要建立养老院,小学,幼儿园,休闲娱乐场所,让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真正在小码头大队得到实现。
韩述苦要让小码头大队成为走集体经济的一只领头羊,走农民共同富裕的一个标杆。
最后一个领钱的是韩述苦,倒数第二个是韩永昌,倒数第三个是刘兰英,倒数第四个是韩永秀。
这是韩述苦要求的,他的原话是:“大队干部要做到吃苦在前,享福在后,遇到好处自觉排到最后,不能和群众争抢。”
喜欢沙土窝请大家收藏:沙土窝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