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表示了杨慎的才学其实不弱,毕竟严世蕃也是非常聪明的一个人。
杨廷和是朱厚照的师父,也是编撰《武宗实录》的负责人,不过作为内阁首辅,日理万机,自然是不可能每天都待着写《武宗实录》,所以这一项工作也就落在了杨慎的身上。
还是以前的那个观点,用自己熟悉的人只能说算得上比较稳妥的方式,而中国人喜欢这种稳妥。
虽然现在的杨慎看起来如鱼得水,但是以后的下场不是太好。
杨慎可以说是大礼仪事件的先锋兵,及时是他的父亲杨廷和退休了之后,他还在为这些人冲锋,少年意气没有受过什么折磨。
所以也就敢于人先,但是这个人先没有那么好当的。
在内阁“大礼议”的纷争中,突出表现出杨慎的“叛逆”风骨。当时,张璁、桂萼等新贵为迎合上意,攀附权奸,主张在宪宗与武宗之间,加入睿宗(兴献王朱佑杬),杨廷和父子和许多大臣坚决反对。
嘉靖三年(1524年)三月,杨廷和辞官归里,大礼议再度兴起。
六月,杨慎同三十六人上《乞赐罢归疏》辞职,不愿与张璁、桂萼等“无耻小人”同列共事。
七月十五日朝会集议时,张璁斥责廷臣欺君,吏部尚书何孟春责难张璁,群情汹汹。罢朝后,何孟春率百官力争,杨慎激动地说:“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义死节,正在今日!”
并约集同年进士检讨王元正、给事中张翀等人在金水桥南,称要共同抨击不和张璁据理力争的人。何孟春、金献民等人奔走相告,于是二百二十九人到左顺门前候旨,从早上到中午都不退去。
世宗大怒,将带头八人下诏狱。杨慎和王元正在金水桥、左顺门一带大哭,抗议非法逮捕朝臣,声彻宫廷。
世宗便下令逮捕五品以下的官员如杨慎等一百三十四人入诏狱,加以廷杖。
杨慎于七月十五被捕,十七日被廷杖一次,死而复苏;隔十日,再廷杖一次,几乎死去,然后充军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县)。
当然,这其实也是杨慎的运气好,这次廷杖死了十多个人,差不多十分之一的死亡率了,杨慎没有死,这也不得不佩服他的坚强。
但是比起他的前半生,后半生也就开始漂泊不定了。
主要还是由于这个时代理学的传播,让这群人总有一些为天地立心的想法,但是又不结合实际,而且自己的父亲,保护伞退休了,没有人敢保他了,别人甚至利用他的身份,然后试探嘉靖的态度。
不能说他蠢,只能说他不懂人情世故。
之后杨慎也就开始了他曲折的回家路,但是终其一生都没有回到自己的老家。
整个世宗朝一共有六次大赦,杨慎最终还是没能回到家乡,按明律年满六十岁可以赎身返家,但无人敢受理。
杨慎在黔国公沐朝弼的帮助下,举家迁往四川,寄寓江阳(泸州)。但因被人检举揭发,杨慎又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十月被巡抚派四名指挥押回永昌。
只能在嘉靖当时已经掌权的时候做这些事情确实有些作死了,自己的父亲都退了自己还要继续上。
现在的杨慎自然是没有遭受到这些磨难,只能说是少年一贯策马扬帆。
而之后也就不知道会不会再作这个死了。
范进这边的意见其实是收拢杨慎,虽然这个人情商比较低,但是身份好用啊!
就像嘉靖后期的时候,首辅的儿子总是管工部的,无他,工部的人要给嘉靖修宫殿,而用首辅的儿子就是非常巧妙的事情。
所以说这也是范进想拉拢住杨慎的原因,但是杨慎估计是书读多了,用来为人处事了,所以比较难相处。
用书中的道理来做事的人,必然没有什么好的结果。
这次会试之后,也就要等到下个月参加殿试了,参加了殿试完了之后,范进也算是正式进入明朝的官场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只能说前方的路途遥远,还在等着他呢!
范进第二天的时候就去了自己的老师周进府上,范进考进士这件事情其实早就成了这个老人家的一块心病。
只能说二人的经历太过相似了。
周进本来早就想退休了的,现在硬生生的挨到了范进的会试考了之后,如今已经高中了,却还是应该前往周进处拜见一下。
范进敲了敲门,这次守门的人并不认识范进,范进按照一般的流程递交了拜贴,等了一会儿之后,仆人就出来请他进去了。
范进进去之后也就看到了正高兴着的周进,范进想了想,国子监的渠道可是比他更流通,估计周进昨天都是知道了。
范进先是拜见了周进,周进连忙招呼他入座,然后让人上茶来。
周进笑着对范进说到:“中了好!中了好啊!如今却是天高任鸟飞了!”
范进想了想,然后对周进行了一礼,说到:“全靠老师提携!”范进说这个话可是实打实的,毕竟当年如果不是周进反复看他的卷子,他现在可能连秀才都不是。
周进也是一脸感叹的看着范进,他也是看到范进想起了他自己当年。
周进当年六十多岁,却依然还是个童生。在汶上县做了三年西席,学生顾小舍人都进学成了秀才,他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只好沦落到薛家集观音庵私塾中来坐馆糊口,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惠的冷嘲热讽。
也是之后有几个商人帮助,凑了些银子给他捐了个监生,他这才如鱼得水,发达了起来。
等他做考官的时候,当时看到同样是白发苍苍的范进,他如何不心生怜悯?
喜欢穿越成范进,开局就中举请大家收藏:穿越成范进,开局就中举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