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中,志愿军充分发挥近战、夜战的优势,与敌人展开激烈的巷战。战士们逐街逐巷地与敌人争夺,用手榴弹、刺刀等武器消灭敌人。在志愿军的猛烈攻击下,敌军防线逐渐崩溃。
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连续作战七昼夜,中朝军队以8500人伤亡代价(其中志愿军5500人)歼敌1.9万余人。
1951年
1月4日,志愿军第50、第39军各一部,及朝鲜人民军第1军团胜利攻占汉城,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士气,也震惊了全世界,让世人看到了正义之师的强大力量和不可阻挡的前进势头。
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的胜利,是中朝军队并肩作战的伟大胜利,是正义战胜邪恶的辉煌胜利。
此役,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共歼敌1.9万余人,解放了汉城及三八线以南广大地区,将战线向南大幅推进,进一步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极大地增强了中朝两国人民的信心和国际社会对正义力量的支持。
1月8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国情咨文,坚持侵略行动,加紧扩军备战。
1月2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参战,展开第一次空中对决。
第三次战役结束之后,志愿军后勤补给困难的缺点已被李奇微探知。于是,“联合国军”方面利用装备优势,采用“磁性战术”和火海战术对志愿军防御部队连续发动进攻。。
磁性战术:就是在大规模交战之前,组织机械化的小部队,始终同我军保持接触,以消耗战的方式制约我军,防止我军突然对其发起进攻、穿插分割、迂回、包抄他们。在对其有利时,他就对我发起进攻,抢占要点,在对其不利时,他就迅速收缩。
火海战术:就是强调充分利用火力优势消灭志愿军有生力量。
志愿军在没有得到补充,第二番参战部队没有到达前线,一线防御部队十分疲惫的情况下被迫抗击“联合国军”方面的进攻,发起第四次战役。
1月25日,联合国军发起反攻,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就此开始。
第四次战役犹如一场血与火的严峻考验,志愿军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以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的牺牲精神,坚守阵地,为扞卫和平与正义谱写了一曲动人心弦的英雄赞歌。
第四次战役始于1951年1月25日,持续至4月21日。主要作战区域集中在朝鲜半岛的西线汉江两岸以及横城、砥平里等地。
汉江流域地势平坦开阔,交通便利,这使得敌军的机械化部队能够充分发挥其机动性优势。而横城和砥平里则是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成为了双方激烈争夺的焦点,战火在这片土地上熊熊燃烧,硝烟弥漫。
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部队主要包括第38、39、40、42、50、66军等。这些部队在经历了前三次战役的洗礼后,虽然面临着人员疲惫、物资短缺等诸多困难,但依然保持着高昂的战斗士气和坚定的信念。
第四次战役,从1951年1月25日开始,至4月21日结束,历时87天。这次作战的特点是,志愿军由休整状态被迫仓促转人防御,进行以空间换取时间的顽强的机动防御作战。此战我方以5.3万伤亡代价歼敌7.8万余人。
该战役共分两阶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一阶段,从1951年1月25日开始至2月16日结束。
志愿军西线部队在汉江南岸阻击“联合国军”方面的轮番进攻,中线部队在横城发动反击,遏制了敌东线攻势,但志愿军仓促围攻砥平里受挫使“联合国军”恢复了对志愿军防御作战的信心。
汉江阻击战是第四次战役中最为惨烈和艰苦的战斗之一。
志愿军第50军和第38军一部奉命在汉江两岸坚守阵地,阻击敌军的猛烈进攻。
在长达五十多个日日夜夜的战斗中,志愿军战士们面临着敌人强大的空中火力、火炮轰炸以及坦克集群的冲击。寒冬腊月,战士们在冰冷的战壕里,忍受着严寒和饥饿,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和简陋的武器装备,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坚固的防线,一次次击退了敌人的疯狂进攻。在战斗最为激烈的时候,阵地上的战士们伤亡惨重,但剩余的战士们毫不退缩,继续坚守岗位,直到接到上级的撤退命令。
汉江阻击战有效地迟滞了敌军的北进速度,为志愿军战略预备队的集结和后续作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1951年2月1日到2月13日,志第39、第40、第42、第66军,炮兵第1师;人民军第2、第3、第5军团发起横城反击战,这是志愿军在第四次战役中一次重要的战术反击行动。
在战役初期,敌军的进攻势头凶猛,志愿军决定在横城地区集中优势兵力,对敌军进行反击。第 39、40、42 军等部队密切配合,对横城地区的敌军形成了合围之势。战斗中,志愿军充分发挥近战、夜战的优势,利用夜间穿插迂回,深入敌军后方,打乱了敌人的部署。
战士们如神兵天降,迅速对敌军发起攻击,经过激烈战斗,志愿军取得了横城反击战的胜利,歼灭了大量敌军,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暂时稳定了西线战局。
1951年2月13日到2月15日的砥平里战斗,则是一场异常激烈的攻坚战斗。
志愿军第 39、40、42 军各一部对砥平里的敌军发起攻击。然而,敌军在此地构筑了坚固的环形防御工事,并配备了强大的火力支援。志愿军在缺乏重炮等攻坚武器的情况下,依然奋勇向前,与敌人展开了逐街逐屋的争夺。
尽管志愿军战士们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但由于敌军的防御过于坚固,最终未能完全攻克砥平里。虽然砥平里战斗未能达成预期目标,但志愿军战士们在战斗中展现出的坚韧不拔和顽强拼搏精神令人敬佩,也为后续作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第二阶段,从2月17日开始至4月21日结束。
志愿军一线部队设置三道防线,对敌运动防御、节节抗击,最终将敌攻势遏制在“三八线”附近,争取了两个月宝贵时间,完成了掩护志愿军第二番入朝部队的战役展开,为第五次战役创造了条件。
我军采取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全线转入运动防御,应对此战。
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志愿军在这场战役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坚守阵地,奋勇作战。
这次战役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也有效地迟滞了敌军的进攻,为抗美援朝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不可战胜的伟大精神力量。
1月3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回国报告在朝鲜的军事行动。
2月1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军团,进入朝鲜与敌人作战。
3月14日,因补给不足,志愿军放弃汉城。
3月3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装甲营指挥所组建。
4月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党委召开扩大会议,谋划部署第五次战役。
4 月11日,杜鲁门在发现麦克阿瑟意图扩大朝鲜战争证据后,将麦克阿瑟解职,由马修·李奇微取代。
4月2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开展第五次战役。此役规模浩大、战斗惨烈,志愿军在复杂多变的战场形势下,为了和平与正义奋勇拼搏,展现出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概。
第五次战役于1951年4月22日打响,至6月10日结束。
作战区域主要集中在朝鲜半岛三八线附近及以南地区,涵盖了从西线汶山至东线麟蹄的广阔战线。这片土地上,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既为战斗提供了一定的天然掩护,也给部队的机动、穿插和后勤补给带来了重重困难。
第五次战役,是中朝方面在志愿军第二番入朝参战部队完成战役展开,和第一线部队后撤诱敌深入的基础上,以全线反击的形式发起的。
志愿军投入了第 3、9、19、20 兵团等多个兵团及朝鲜人民军部队,参战部队共十五个军,兵力众多,气势磅礴。各兵团来自不同军区,带来了多样的作战风格和丰富的战斗经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五次战役,从1951年4月22日开始,至6月10日结束,共50天。这次作战的特点是,战役开始时,我方为粉碎敌军登陆计划,提前发起进攻战役。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作战:4月22日至4月29日。中朝方面将主力集中于西线,再次突破“三八线”,进至汉江北岸地区后主动停止进攻。
志愿军在西线集中优势兵力,对敌军防线发起全线突击。
第19兵团在司令员杨得志的指挥下,迅速突破临津江天险,以雷霆万钧之势向敌军纵深推进。战士们不顾敌人的猛烈炮火,奋勇冲锋,与敌军展开激烈战斗。
在高阳地区,志愿军第63军与英军第 29 旅展开了殊死搏斗,成功歼灭其一部,并缴获了英军王牌部队“格洛斯特营”的军旗,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然而,随着战役的推进,敌军凭借其强大的机械化优势和空中火力支援,逐渐稳住阵脚。
“联合国军”方面在前四次战役经验的基础上,各部紧密衔接,利用志愿军徒步追击,无粮弹补给的弱点,实行有计划的后撤,并以汉城为核心,迅速建立新的防线,有效遏制了中朝方面攻势。
第二阶段作战:5月16日至5月21日。
中朝方面集中主力于东线,以韩伪军为主要目标发起攻击,企图打开战役缺口,迁回“联合国军”侧后。然而,美军再次利用装备优势,迅速封堵防线缺口,再次与志愿军形成对峙。志愿军一线部队连续作战,粮弹缺乏,遂停止攻击准备整补。
5月26日,毛泽东主席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提出“小范围包围、小范围封锁”战略。
第三阶段作战,又被称为转移阶段作战:5月20日至6月10日。
“联合国军”方面趁中朝方面转移时防线出现空隙,采取特遣队机械化迂回和正面进攻结合的方式,全力反扑,中朝方面全线陷入被动,后经各部队艰苦阻击,终于将“联合国军”攻势遏制在“三八线”附近,双方均转入防御对峙。
华川阻击战
在东线,第9兵团20军在军长张翼翔的率领下,于华川地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阻击战。当志愿军主力在西线进攻时,敌军从东线实施迂回包抄,企图切断志愿军后路。华川地区的志愿军第20军58师,在未得到上级命令的情况下,主动承担起阻击任务。
他们在华川湖一带迅速构筑防御工事,利用有利地形顽强抵抗敌军的疯狂进攻。
在战斗中,志愿军战士们面对敌人的飞机、坦克和大炮的狂轰滥炸,毫不畏惧,以血肉之躯坚守阵地。他们与敌人反复争夺每一寸土地,经过数日激战,成功迟滞了敌军的进攻,为志愿军主力部队的安全转移和重新部署赢得了宝贵时间。
铁原阻击战
铁原阻击战堪称第五次战役中的关键之战。
第63军在军长傅崇碧的指挥下,奉命在铁原地区阻击敌军。此时的志愿军经过连续作战,部队疲惫不堪,且兵力和装备均处于劣势。但第63军全体官兵深知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毅然决然地坚守阵地。
他们在铁原地区依托山地构筑了多层防御工事,与敌军展开了生死较量。在战斗中,敌人的炮弹如雨点般倾泻在志愿军阵地上,阵地被炸得千疮百孔,但志愿军战士们顽强抵抗,一次次击退敌人的冲锋。
有的连队战斗到最后一人,仍坚守阵地,用生命诠释了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经过十多天的浴血奋战,第63军以巨大的牺牲成功完成了阻击任务,为稳定整个战局立下了汗马功劳。
此役我方以作战损失8.5万人为代价,歼敌8.2万余人。
第五次战役打得“急了一些,大了一些,远了一些”,暴露出志愿军后勤状况恶劣、通信联络不畅、指挥层级臃肿、协同作战不利等多个弱点,同时也从侧面说明了抗美援朝战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志愿军用劣势装备,成功将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赶回“三八线”,并且让双方在“三八线”形成对峙局面,这已经胜利的一半了。
上述五次战役的重大收获是:
一是歼敌23万余人,击退“联合国军”四百公里,将其从鸭绿江赶到了“三八线”以南;
二是迫使敌人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并进行谈判。
三、抗美援朝第二阶段:相持阶段
从1951年6月11日至1953年7月27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中朝军队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进行持久的积极防御作战。
第一阶段作战结束后,战争双方的军力趋于均衡,战场上形成了相持局面。
“联合国军” 投入到战场上的陆军总兵力增至69万余人,中朝军队总兵力增至112万余人, 其中志愿军为77万余人。但在技术装备上,中朝军队仍处于极端的劣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1951年
7月10日,战争双方开始举行朝鲜停战谈判。从此,战争出现长达两年多的边打边谈的局面。第二阶段,中朝人民军队共毙伤俘敌72万余人。
7月10日,停战谈判在开城开始。从此朝鲜战场进入边打边谈、以打促谈的长达两年零一个月的战略相持阶段。
7月20日,韩国遭受严重洪灾。
7月26日,双方就停战谈判议程达成协议。后来,美方提出无理要求,谈判陷入僵局。
8月18日,敌人发动夏季攻势。主要对我军后勤进行空中绞杀,我军发起反绞杀斗争。铁道兵部队于此时期大放异彩。
8月22日,美国飞机轰炸中方谈判代表官邸,我方宣布暂停休战谈判。
8月28日,中共中央决定将10月25日定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纪念日。
9月2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正式参加运输干线保卫战。
9月29日,敌人发动秋季攻势,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进入防御期。
10月25日,在板门店恢复停战谈判。
10月29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开城地区加强防御部署。
11月5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展开三炸大和岛战役。
1952年
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
1952年10月14日——11月25日(43天),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惨烈的43天。
为了挽回败局和迫使中朝方面接受美国的谈判条件,克拉克于1952年10月14日发动了上甘岭战役。美军先后投入6万多人的兵力,出动3千架飞机和170多辆坦克,动用18个炮兵营,进攻不到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
在43天的激战中,美军向上甘岭发射了200万发炮弹和5千枚炸弹,发动了900多次冲锋。但是,志愿军战士,守住了阵地。
此战役志愿军歼敌2.7万人。
1952年12月至1953年4月:
为粉碎美国为首所谓的“联合国军”在朝鲜东西海岸实施两栖登陆的企图,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进行反登陆作战准备,这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个重大战略行动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超过了任何一次战役准备,“联合国军”被迫放弃进行军事冒险计划。
1953年
1月,李志民被中央军委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专员。
2月22日,克拉克致信金日成和彭德怀,要求交换生病或受伤的战俘。
3月30日,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就休战谈判发表声明。
4月10日,停战谈判联络组代表就交换伤病战俘达成协议
4月26日,双方休战谈判代表恢复会晤和谈判。
4月3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决定开展夏季反击战。
5月13日,朝鲜人民军与中国人民志愿军展开夏季反攻战役第一、二战。
6月8日,停战谈判达成解决战俘协议。
6月17日,李承晚集团违反战俘协议,扣留朝鲜人民军部分战俘。
6月19日,金日成、彭德怀致信克拉克,要求美方释放被李承晚集团扣押的战俘。
7月1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展夏季战役的第三场战役。(金城战役)
1953年7月13日——7月27日,这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个战役。歼敌5万余人,收复土地178平方公里。
7月19日,中国谈判代表团发表声明,公开了盟军执行停战协定的承诺。
7月26日,停战谈判结束。
7月27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盟军在板门店签署停战协定。
7月27日,“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在汶山正式签署停战协定。
7月27日,朝鲜人民军元帅金日成在平壤正式签署停战协定。
7月2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在开城正式签署停战协定。
7月28日,彭德怀、金日成向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发布停战令。
四、抗美援朝收尾,志愿军自愿撤军
从1954年9月起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朝鲜分批撤兵至1958年10月全部撤离朝鲜。
7月31日,朝鲜授予彭德怀朝鲜英雄称号。
8月1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和朝鲜人民军司令部发表军事胜利公报。
10月27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授勋仪式。
1954年
9月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上将辞职,邓华任总司令。
1954年11月至1958年10月,杨得志、杨勇兼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李志民、王平任政治委员。
1958年
2月14日,周恩来总理访朝,商讨中国人民志愿军撤出朝鲜。
2月19日,中国政府和朝鲜政府发表联合声明,提议中国人民志愿军自愿撤出朝鲜。
2月20日,中国志愿军司令部就撤军提议发表声明,决定1958年底前所有人民志愿军撤出朝鲜。
10月24日,朝鲜政府向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人和英雄授予荣誉和勋章。金日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举行盛大宴会,为志愿军送行。
10月25日,杨勇总司令向30万平壤市民挥手告别,感谢他们对志愿军的支持和关心。
10月2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发布公告,称中国人民志愿军已全面撤出朝鲜。
喜欢不能忘却的197653请大家收藏:不能忘却的197653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