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战略、战术方面之外,志愿军入朝作战的时机,也完美契合了兵法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
所谓天时,要分两个方面讲,一是国际环境,二是朝鲜气候。
从当时的国际形势来说,美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因为欧洲的力量对比严重失衡,朝鲜战场并非美军的战略重点方向。
此时西欧的力量对比在之前系列文章中讲过,这里不再赘述。这里单说说气候的天时。
众所周知,朝鲜寒冷的气候给志愿军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朝鲜半岛南北的气候,存在很大差异,朝鲜半岛北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和我国东北的气候类似,都处于高纬度地区,每年的10月至次年4月为冬季,受来自西伯利亚大陆的北风或西北风影响,南北温差较大。
朝鲜北部气候环境异常残酷,冬季漫长而寒冷,气温常常骤降至零下数十度。凛冽的寒风呼啸而过,带来了厚厚的积雪和严酷的低温环境。
被鸭绿江、赴战岭、狼林山山脉环绕的盖马高原,平均海拔1340米,面积为1.43万平方公里,这里全是原始森林,最低温度在零下40度,达到了人类生存的极限。
1950年11月,朝鲜盖马高原北部的长津湖,迎来自1888年有温度记录以来,五十年一遇的极寒天气,野外气温骤降零下40摄氏度,甚至超过了现代羽绒服的承受能力。
那一年,异乎寻常的寒冷。
拉尼诺寒流,让1950年成为长津湖最冷的一年。
有美军队员偶然看到指挥所里的温度计,显示的是-47度。
温度计显示的,只是“气温”。
我们在看天气预报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有“气温”和“体感温度”两种表述。刮风或者空气比较潮湿的天气,“体感温度”通常都会低于“气温”。
因为风和潮湿,能够加速人体热量的流失,导致我们会觉得实际温度要低于温度计上的数值。这也就是为什么刮风的时候我们会感觉格外的冷;而冬天,潮湿的南方会比干燥的北方更难熬。
从人的体温来说,人体正常体温大概在36~37℃左右,如果低于这个温度,人体就会开始出状况了。
当体温低于33度的时候,记忆力开始流失,一些志愿军战士看着面前出现的敌人,可能想不起来开枪。
当体温低于28度的时候,意识开始流失。子弹打在身上,自己可能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虽然这个时候冻伤的战士尚有一丝获救的希望,但志愿军连弹药都缺,更别说温暖的帐篷和医疗物资了。而且,即使有条件,美军的轰炸机、大炮和机枪也会尽力去破坏这些条件。
要知道,为了不暴露目标,很多时候志愿军连火都不敢生。一旦被美军发现,马上就会引来一波空投炸弹。
接着,体温开始更快的流失。
当体温低于21度,生命开始流失。心跳越来越慢,思绪越来越飘忽并开始出现幻觉,寒冷、疼痛等等痛苦都已经完全感受不到了。
当体温低于20度的时候,基本就救不回来了。
从气温来说,只要是气温低于4度,对于人类来说都有被“冻伤”、甚至“冻死”的可能性。
当风速超过26.8米/秒、气温达到-12度的时候,30分钟之内人就会有被冻伤的可能。
而在-40度的时候,即使风速只有2.2米/秒,10分钟内就有被冻伤的可能。
我国将风力按照强弱划分为18级,风速在1.6-3.3米/秒之间属于2级轻风,是刚刚能够感觉到有风吹过的程度。在-35度的时候,这点风会让你感觉像是-43度。
而在长津湖,呼啸的狂风可以超过17.7米/秒,达到了8级大风的强度,树枝都能被折断。
在8级大风的加持下,-36度的户外,感觉就像是-60度,在野外待5分钟就有冻伤的可能。
在这样的极寒之下,你的手指在短短5分钟内就会由红变白,再变蓝,最后变成像烧黑的树枝一样坚硬。
即使对寒冷战场最有经验的士兵,长津湖的寒流也直接刷新了他们对“极寒天气”的认知。
扎于中国南方沿海的志愿军第9兵团接到军委命令,立即从原住地乘军列赶赴东北地区,稍事准备后,立即投入抗美援朝战争。
按照原定计划,九兵团全体战士先在辽阳、沈阳稍事休整,更换冬装。但由于战况紧急,军列仅在沈阳停留片刻便火速赶往朝鲜。就这样,第九兵团大部分战士身着大檐帽、胶鞋和单薄的棉衣,进入了穿羽绒服都嫌不够厚、零下三十多度的长津湖。
刚进入朝鲜地区,9兵团27军的战士就必须立即赶到长津湖,准备与兄弟部队一起美第10军。
27军以南方兵居多,从未经历过这样的低温考验,更别说后来遭遇的极寒天气,一个班十多人只有两床棉被。
战役进行期间,战区连降大雪,衣着单薄的志愿军忍饥受冻,有的部队一两天只能吃上一顿结了冰的高粱米饭,冻伤减员严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此外,由于严寒的天气,志愿军部队配备的许多迫击炮无法使用、枪栓被冻无法击发,通信联络也极不畅通。
但军令如山,27军的战士们顶着风雪向长津湖地区开进。战士们没有喝过一口热水,饿了就啃两个冻硬的土豆。
英勇的志愿军们不知翻过了多少座山,当翻过了一座高山时,同行的战友因脚痛脱下鞋子,才发现十个脚趾甲已经全部脱落。
在当时长津湖的环境下,就连吃饭都要不停活动,而志愿军80师239团3营6连为了不暴露目标,长时间卧倒在冰雪地面上。
最终200多名战士全部以战斗姿势冻死在阵地上,成为震撼的人体“冰雕”。这样的冰雕连,还有第20军59师177团六连,第20军60师180团2连,第27军80师242团5连。
寒冷的气候同样大大削弱了美军的战力,甚至给美军造成的困难甚至要更大一些。
装备精良的美军陆战一师冻伤7000余人,冻死数百人。
美军老兵回忆称,他们吃饭的时候会不断地走动,因为站着不动的话,很可能被冻僵。
一位美军老兵曾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我眼看着自己的手指都变黑,靴子里的双脚就像铅球一样。
美军有棉衣、棉鞋,有防雨雪外套,有鸭绒睡袋,有即热食品,有高热量食物。但是,这些好处大部分只能体现在不打仗的时候,打仗的时候呢?
他一样要从鸭绒睡袋里滚出来,窝在雪地里;
他的枪炮一样会冻住,无法使用,步枪的润滑油被冻住,扳机很难扣下去。即使扣下去了,撞针上的弹簧被冻住,不能撞击子弹,于是枪成了根球棍;
越野车、卡车的电池也无法正常工作,充进去的少、消耗的快,很快电池就会没电。特别是车辆和坦克,需要长时期的热车,这一点在紧急转移中特别致命,后来龙源里美军丢弃了一千多辆汽车、装甲车,就是这个道理;
同时,在漫天风雪里,他们同样瞄不准,看不清,特别是夜晚。
更为重要的是,高寒风雪天气大大限制了美军空军的威力。除了清除机场积雪、发动机热车这些事项外,还在于大大降低了美军的战场感知度。
志愿军埋伏在冰天雪地的冰原上,身上披个白布就是最完美的伪装,美国空军依靠目视侦查,是很难发现的。
其实道理很简单,同样恶劣的气候,对装备优势一方的影响要大于劣势方。优势方的装备优势无法体现,就只能跟劣势方比拼环境适应能力、勇气和毅力,这就是志愿军的强项了。
再说说地利。
从宏观环境看,美国是跨了一个太平洋作战,志愿军在家门口作战,即使志愿军缺乏有效的运输工具,后期美军大量轰炸道路、铁路,也比美军补给要方便。
在美军仁川登陆前,美军在日本储备的弹药就消耗的差不多了。
像军服、食品可以从附近国家和地区来采购,但是武器弹药呢?只能从美国本土补给。
当然,美国人有强大的运输舰队,志愿军无法从海上袭扰,可是这得花钱啊。同样一颗子弹、一发炮弹,双方的运输成本天差地别。
对于美国这种民主国家,打仗花钱是件很危险的事情,特别是打不赢的时候。
从微观环境看,朝鲜的地形简直是为志愿军这种轻步兵预先设计的。
朝鲜半岛是南北长约840公里,东西宽约360公里, 三面环海的狭长型半岛,最狭窄处的蜂腰部 (元山至平壤附近)东西宽仅170公里左右,也正因为如此,这一地段战略意义较大,也一直是志愿军关注的重点。
半岛全境多山,占全岛总面积的75%,多分布在北部和东部;平原占20%左右, 主要位于西部和南部沿海。
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 大致分为北部高原山地(主要由盖马高原和狼林、咸镜、摩天岭、 赴战岭等山脉组成)、东部山地(主要由大白山脉、小白 山脉构成)、西部及南部平原丘陵(主要包括西部的平壤平原、载宁平原、汉城平原以及南部的洛东江中下游平原等)。
朝鲜的山地地质多为水成岩, 除山顶的露岩部分外,构筑工事相对容易。山区不利于机械化军队行动,便于灵活的步兵进行地面攻防作战。
朝鲜半岛有漫长的海岸线,但能用于登陆的港湾和岸段多位于南部及西部,如南浦、海州、釜山、襄阳、高城等地。
这些登陆区虽然近海水浅、礁石浅滩较多,但由于潮差较大,为大规模登陆行动提供了可能。更为重要的是,岸上地形平坦、交通发达,平原地区多政治、经济重心,便于登陆部队向纵深发展、控制要点。
1950年9月,美军仁川登陆的成功,就充分利用了登陆行动的突然性和登陆位置的战略价值,扭转了朝鲜战争初期的不利战局。
相比之下,东海岸虽然近海水域宽阔,岸边1千米~2千米水深就可达到 50米~200米,潮差也小,使于舰艇近海活动,但是,从北向南, 咸镜山脉、赴战岭山脉、大白山脉盘桓整个朝鲜半岛的东面大部沿海地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这些地段断崖绝壁较多,便于防守不于利登陆进攻作战,更不利于大部队展开并向纵深发展。
朝鲜北方水系大多源于盖马高原,北部的河流流入鸭绿江,南部的河流多呈现上游南北走势、下游东西走势。
从北到南的主要河流依次有 清川江、大同江、 临津江、汉江、锦江、蟾津江、 洛东江等。这些都属季节性河流水位变化明显,雨季、春季融雪期水流湍急,影响部队机动、运输。
朝鲜半岛每年的10月至次年4月为冬季,受来自西伯利亚大陆的北风或西北风影响,南北温差较大。北部山区最低温度甚至可降至零下30°C-40°C, 积雪厚度达1米左右,不利于作战。
从4月至5月的春季,天气晴朗,北部地区 化雪解冻,地面泥泞, 影响机械化部队机动。
从6月至8月为夏季, 受来自海洋的东南风影响, 各地普遍高温多雨,容易造成山洪暴发、河水泛滥,阻碍交通。从9月至10月的秋季,晴朗少雨,气候温和,便于部队行动。
朝鲜半岛的地形条件,大大降低了美军的战场感知度。
美军打仗特别重视战场感知度,举个小例子。
朝鲜战争打了两年后,苏联终于同意卖给志愿军苏军装备10年以内的装备,包括大名鼎鼎的喀秋莎火箭炮。但是价格仍然高得让人发指,一发炮弹要8两黄金。
志愿军第21炮兵师首先装备,舍不得打空炮实验,决定实战实验。
1951年8月,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先是发动了所谓“有限度的夏季攻势”,接着又发动了“秋季攻势”。
21师203火箭炮兵团,配属东线第27军作战,反击美第7师;火箭炮兵第202团,配属中线第47军作战,反击美骑1师;火箭炮兵第201团配属西线第64军作战,反击英军第28旅。
炮兵21师入朝第一炮,是所属第203团打响的。1951年9月1日,203团奉命支援志愿军27军79师235团,反击进占我后洞里阵地的美7师的两个营。美军在坦克掩护下向我军阵地发起进攻,志愿军且战且退,将美军约一个营的兵力引到我军预先设定的火箭炮覆盖地。
敌人进入后,火箭炮随即发射,全团24门喀秋莎火箭炮突然同时齐放射击。瞬间,384枚火箭弹如无数条火龙,闪电般飞向后洞里美军阵地,把美第7师两个营全部覆盖在炮火弹群之下,顿时毙死毙伤美军700余人。
预先在高处的观瞄组,通过望远镜看到战果后,兴高采烈地打电话向师部报捷,师部跟他们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快跑!快跑!快转移!”
随即,该团撤出阵地,过了大概五分钟,美军的轰炸机、远程火炮就覆盖了志愿军的火箭炮阵地。
这就是美军强大的战场信息感知能力,空中有飞机,地面有观瞄组,还有早期的炮侦雷达,部分美军甚至还有热视仪。
各部之间始终保持紧密通信,这种通信后来有个更响亮的名字,叫数据链。
一旦某部被袭击,立刻判断袭击火力的方位、距离,空中支援、远程火炮支援随即覆盖。
但是,朝鲜的这种地形大大降低了这种战场感知能力。
志愿军刚刚入朝时,美军始终无法判定志愿军的兵力,就是因为志愿军与美军遭遇后,打一仗,然后立刻钻进朝鲜北部的高山密林中,如同一个巨大的影子,美军的侦察兵从空中根本看不到。
后来联合国军的失利战报接连传来,麦克阿瑟亲自坐上侦察机去中朝边境看了一圈,茫茫雪原寂静一片,所以他仍然不相信有大股中国军队入朝。而此时,在朝志愿军已经超过10万人。
从微观战场看,这种地形优势是志愿军装备劣势的最大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