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立诚苦笑道:“我整日里在账房算账,算得头晕脑胀的,哪里有精力去写话本小说?”
赵鸿义想到自己办报正缺乏有文化的人才帮忙,何不请他去报社上班?以汪秀才的文化水平,当个编辑还是绰绰有余的。
于是便说道:“汪兄,如今我倒有一个忙想请你帮一帮,不知汪兄肯不肯俯就?”
汪立诚道:“不知是什么忙?在下能办到的一定帮。”
赵鸿义道:“我如今与几个好友打算在南京开办一家报社……”接着便将办报纸的计划跟汪立诚详细介绍了一遍。
“如今我这里正缺人才,汪兄何不过来帮我的忙,待遇从优,绝对比你去做账房先生要优厚得多。”赵鸿义道。
汪立诚想了想,道:“贤弟,这忙我倒是想帮你,但这报纸我闻所未闻,也不知能否帮得上你的忙,就怕误了你的大事啊。”
赵鸿义连忙道:“无妨,报纸是个新事物,大家都没有经验,我们也是试着来的,再说还有我在,汪兄不必担心。”
“可是……”
汪立诚还想说些什么,赵鸿义又道:“汪兄,报纸和文章有些相似之处,都有教化万民的作用,这才是读书人应该做的事,再说你做报社编辑的时候也可以利用空余时间继续写你喜欢的话本,这不比做那账房先生好么?”
报纸是文化产业,最适合读书人做的事情,这样的话术果然成功地忽悠住了汪立诚,他便不再犹豫,决定答应赵鸿义的邀请,去南京当个报社编辑。
赵鸿义笑道:“多谢汪兄肯来帮忙。我们决定下个月底出发到南京去,这段时间你准备准备,到时候我接上你一起去。”
汪立诚拱手道:“我才应该多谢赵贤弟给我这个机会,等过完这个月我便辞了那账房先生的差事。”
……
没过几天,赵鸿义又找了个时间,与王庆禄父子一起前往太仓州,去考察了一下太仓的船厂。
太仓是大明朝比较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有大大小小的船厂数十家,其重要性仅次于南京。
但与南京不同的是,太仓的船厂以私人经营为主,只有寥寥两三家官营的船厂。
这些民营船厂生产的船只基本上全是私人订购的,而官营船厂则主要为漕运官兵和海防官兵提供船只。
这数十家船厂大多分布在刘河沿岸,而它们后面的刘河镇上,还有许多为造船提供配套和原材料的作坊,比如木材、帆布、缆绳、铁器、油料等相关的作坊,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当赵鸿义一行人的船只到达刘河时,只看到岸上连绵不绝的船坞沿着江边一字排开,蔚为壮观。
喜欢穿越大明:农家小子的奋斗史请大家收藏:穿越大明:农家小子的奋斗史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