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七彩舍利忽然大放光明,在半空中化作一道朦胧身影。
只见其跌迦而坐,周身笼罩在柔和的金光之中,面容虽模糊不清,却自有一股令人心折的庄严气象。
"老僧尚在涅盘之中,不便现真容相见,还望诸位见谅。"
声音如清泉漱石,在瑶池上空回荡。
说罢,那身影轻诵一偈:
"万法缘起性本空,菩提妙道在心中。
不执两边离四相,无来无去亦无终。
红尘滚滚皆是幻,苦海茫茫总是空。
一念觉悟超三界,十方世界现真容。
有为无为皆戏论,真空妙有本圆融。
但得心地常清净,何处青山不朝宗?"
玉帝闻言,眸光一闪,突然开口,冕旒微动,忍不住率先发问:"敢问道友,佛法大还是道法大?"
身影含笑答道:"自性平等,无有大小。譬如江河湖海,同归一处;日月星辰,共耀长空。"
王母接着问道:"僧人修行高还是道人修行高?"
"直心是道,无有高低。"身影温言道,"鹤鸣九皋,声闻于天;鱼游浅底,乐在其中。各得其所,何须比较?"
镇元子沉吟道:"道友偈中言'万法缘起性本空',却又说'真空妙有本圆融',岂非自相矛盾?不知这'空'与'有',究竟是何关系?"
身影含笑答道:"道友明鉴。譬如明月映千江,月非水,水非月,而月影常在。空有不二,方是究竟。"
镇元子若有所思又问道:"偈中'不执两边离四相',敢问是哪四相?如何能离?"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佛光中现出众生百态,"离相非是灭相,而是见相非相。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金灵眸光闪动:"道友说'一念觉悟超三界',这一念从何而起?又如何能超三界?"
"一念迷即凡夫,一念觉即佛陀。"
身影周围浮现无数心念光点,"三界唯心所现,心若不染,何处不是净土?"
玄都大法师问道:"'有为无为皆戏论',然则修行人还须用功否?"
"用功即是有为,不用即是无为。"
佛光中现出修行者种种形象,"如人乘船过河,到岸还须舍舟。"
广成子问道:"'十方世界现真容',这'真容'是本来面目,还是修得成果?"
"非本来,非修得。"
身影的声音愈发空灵,"说似一物即不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赤精子捻须问道:"'何处青山不朝宗',然则佛门为何还要建寺庙、立佛像?"
"为接引有缘人。"佛光中现出万千寺院,"如指月之指,非月本身;渡河之筏,非彼岸本身。"
玉鼎真人剑指轻弹:"偈中'苦海茫茫总是空',那众生之苦,可是虚妄?"
"苦非实有,亦非虚无。"身影周围现出六道轮回,"如人梦中受苦,醒时方知是幻。"
道行真人沉声问:"'无来无去亦无终',那涅盘之后,归于何处?"
"未出轮回,已入涅盘。"佛光中现出莲花开落,"如冰融于水,更无踪迹可寻。"
云中子仰望长空:"'菩提妙道在心中',那心在何处?"
"不在内,不在外。"身影的声音如洪钟大吕,"觅心了不可得,日用寻常即是。"
最后余元踏前一步,道袍猎猎作响:"道友说'红尘滚滚皆是幻',那我等在此论道,岂非一场大梦?"
佛光突然大盛,照见整个瑶池:"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道友此刻这一问,是梦是醒?"
瑶池中一片寂静,唯有佛光流转。
众仙但觉心头尘垢,似被这清净佛音洗涤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