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诸葛恪抚着腰间的佩剑:“陛下相召,岂能不去?我倒要看看,孙峻能玩出什么花样。”他带着三百亲兵,大摇大摆地进了宫。
宴席设在紫霞殿。孙亮坐在上首,脸色苍白;孙峻陪在一旁,笑容可掬,亲自为诸葛恪斟酒:“太傅辛苦了,这杯酒,为您接风洗尘。”
诸葛恪看着酒杯里晃动的酒液,心中起疑,刚要推辞,孙亮忽然道:“太傅若不饮,是嫌朕的酒不好吗?”
这句话堵得诸葛恪哑口无言。他想起孙权的嘱托,想起自己“以死相护”的誓言,终究端起酒杯。可酒杯还没碰到嘴唇,孙峻忽然拍了拍手,殿外冲出数百禁军,刀光闪闪,瞬间围住了诸葛恪。
“诸葛恪谋反!”孙峻厉声喝道,手中的诏书甩在诸葛恪脸上,“陛下有旨,就地诛杀!”
诸葛恪恍然大悟,拔剑想拼,却被身后的亲兵——早已被孙峻收买——死死按住。他望着孙亮,那个他曾发誓要守护的孩子,此刻正躲在屏风后,吓得瑟瑟发抖。“孙峻乱政,陛下不可信他!”他的嘶吼声在殿内回荡,却只换来孙峻的冷笑。
刀光落下,诸葛恪的鲜血溅在紫霞殿的金砖上,像一朵骤然绽放的红梅。他到死都不明白,自己究竟错在哪里——是错在北伐的执念,还是错在低估了宗室的贪婪?
诛杀诸葛恪后,孙峻以“丞相”自居,总揽朝政。他比诸葛恪更加专横,不仅霸占先帝的妃嫔,还随意诛杀大臣,连吕岱都被他明升暗降,夺了兵权。建业城的百姓私下里说:“前有诸葛恪,后有孙峻,都是江东的灾星。”
孙亮在恐惧中长大。他看着孙峻肆意妄为,看着大臣们敢怒不敢言,心中渐渐燃起复仇的火焰。建兴二年,他悄悄联络了几个对孙峻不满的内侍,想趁其入宫时刺杀。可消息走漏,孙峻先下手为强,杀了那几个内侍,还逼着孙亮认下“诬陷宗室”的罪名,将其软禁在后宫。
“陛下还小,不懂事。”孙峻在朝堂上假惺惺地说,“我这个做臣子的,理应替他分忧。”说着,他将自己的亲信安插在各个要害部门,江东的大权,彻底落入他手中。
可孙峻的好日子也没长久。建兴三年,他在征伐淮南时,梦见诸葛恪拿着血刃向他索命,惊吓过度,一病不起,临终前将权力交给了堂弟孙綝。
孙綝比孙峻更加残暴。他见孙亮对自己不满,干脆废了孙亮,另立孙权的第六子孙休为帝。吴宫的干戈,像一场永远停不下来的闹剧,宗室杀权臣,权臣废皇帝,血流成河,却没换来半分安宁。
永安元年,孙休即位。这位新帝表面温和,实则城府极深。他知道孙綝树敌众多,便暗中联络老将丁奉,定下计策——在腊祭之日,设下鸿门宴,诛杀孙綝。
腊祭那日,建业宫的太庙内,香烟缭绕。孙綝带着亲信入宫,见孙休笑容满面,毫无防备,便放下心来。酒过三巡,孙休忽然摔杯为号,丁奉率甲士冲出,将孙綝及其党羽一网打尽。
“你敢杀我?我是宗室!”孙綝被按在地上,疯狂嘶吼。
孙休端着酒杯,冷冷地看着他:“你杀诸葛恪,废孙亮,早已不配做宗室。”他挥了挥手,“拖出去,斩!”
吴宫的干戈,终于暂时平息。孙休在位期间,轻徭薄赋,安抚百姓,江东才渐渐恢复生机。可他知道,只要宗室与权臣的矛盾还在,只要幼主即位的隐患还在,吴宫的刀光剑影,迟早还会重现。
站在宫墙上,孙休望着长江滚滚东流,想起孙权、诸葛恪、孙峻、孙綝,他们都曾站在这里,望着同样的江水,却最终都成了权力的牺牲品。“江东的安稳,究竟要靠什么?”他喃喃自语,却没人能给他答案。
神凤元年的那场冬雪,早已融化,可吴宫的血腥味,却仿佛永远留在了琉璃瓦上。每当夜深人静,总能听到紫霞殿的方向传来叹息,像诸葛恪的不甘,像孙亮的恐惧,也像那些在权力斗争中枉死的冤魂,在诉说着一个王朝的无奈——生于干戈,亦将死于干戈。
而长江的水,依旧向东流去,带着吴宫的故事,汇入历史的长河,只留下建业城的残垣断壁,在风雨中沉默。
喜欢权演龙之更新的书请大家收藏:权演龙之更新的书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