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半途,苟安趁看守不备,滚下囚车,连夜投奔了魏营。司马懿见他来降,亲自为他松绑,还端来上好的金疮药:“你若能为我立功,我保你荣华富贵。”
苟安顿时来了精神,把蜀营的情况添油加醋说了一遍,最后道:“诸葛亮在军中威望极高,连陛下都要让他三分。我听说……成都有流言,说丞相想自立为王。”
司马懿眼中闪过精光:“你若能回成都,把这流言坐实,让刘禅召回诸葛亮,我封你为列侯!”
苟安拍着胸脯保证:“包在我身上!我在成都有不少旧识,定能把这水搅浑!”
半个月后,成都的街头巷尾忽然传开流言。一个穿粗布衫的“蜀军逃兵”跪在宫门前,哭诉诸葛亮在祁山私练甲士,还说“刘禅昏庸,不如取而代之”。更有人在锦官城的城墙上贴出匿名布告,画着诸葛亮身披龙袍的画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刘禅在宫中吓得坐立不安。他本就对诸葛亮“事必躬亲”有些不满,听了流言,更是彻夜难眠。太监黄皓在旁煽风点火:“陛下,丞相手握重兵,若真有异心,成都可就危险了!”
“那……那怎么办?”刘禅哆哆嗦嗦地问。
“不如召丞相回成都,”黄皓眼中闪过一丝狡黠,“若他肯回,说明没异心;若不肯回,便是真要反了。”
刘禅觉得有理,当即下诏,命诸葛亮“即刻班师回朝,商议北伐事宜”。
诏书送到渭水北岸时,诸葛亮正在灯下研究进攻长安的路线。接过诏书,他的手微微颤抖——他太了解刘禅了,若非有人煽风点火,绝不会在这关键时刻召他回去。
“丞相,”姜维看着诏书,眉头紧锁,“这定是苟安那厮的奸计!您若回去,北伐大业就功亏一篑了!”
诸葛亮望着窗外的月光,想起刘备在白帝城的嘱托,想起祁山将士们浴血奋战的模样,心中一阵刺痛。可他终究是汉臣,君命如山,不能不遵。
“传令各营,”他深吸一口气,羽扇重重一落,“拔寨回师!”
撤军那天,渭水北岸的蜀军默默地收拾行装,没有欢呼,没有呐喊,只有沉重的脚步声和战马的嘶鸣。诸葛亮坐在四轮车上,最后望了一眼南岸的魏军大营——司马懿的帅旗在风中飘扬,像在嘲笑他的功败垂成。
“司马懿,”诸葛亮轻声道,声音被风吹散,“你赢了这一局,却赢不了天下。”
南岸的望楼上,司马懿望着蜀军撤退的背影,忽然对司马昭道:“诸葛亮虽退,却非战败。此人忠君爱国,若刘禅能信他,我大魏危矣。”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复杂,“可惜啊,忠臣最难做。”
蜀军的队伍缓缓向西,消失在祁山的群峰间。诸葛亮坐在车上,打开那份未写完的《后出师表》,笔尖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处停留良久,终究没能落下。
成都的方向,暮色沉沉。他知道,回去等待他的,不仅是刘禅的猜忌,还有那看不见的刀光剑影。可他别无选择——为了刘备的嘱托,为了兴复汉室的梦想,哪怕前方是万丈深渊,他也要走下去。
渭水的水依旧东流,带着这场“诸葛妆神”的余波,也带着两位智者的较量,奔向那注定波澜壮阔的未来。而祁山的风,还在吹着,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忠臣的无奈与执着。
喜欢权演龙之更新的书请大家收藏:权演龙之更新的书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