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第55章 四大名着:立嗣之争(2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轮到曹植时,他却捧着卷空白竹简上前:“儿臣以为,吴蜀虽为敌,却唇齿相依。若强伐,必遭联手抵抗。不如休养生息,轻赋税,重农桑,待国力强盛,吴蜀自会归附。”

曹操盯着他:“若吴蜀不肯归附呢?”

“那便伐之。”曹植的声音忽然提高,“但需师出有名,不可滥杀百姓。昔日武王伐纣,靠的是民心,非靠兵力。”

殿上一片哗然。丁仪暗暗叫好,荀彧却摇头——这等书生之见,怎堪当国?

曹操却没表态,只让两人退下。当晚,他屏退左右,独召贾诩。

“文和,你看丕儿与子建,谁可立?”曹操的声音带着疲惫,这些日子的争论,已让他心力交瘁。

贾诩垂着眼帘,半晌才道:“魏王忘了袁绍、刘表之事?”

曹操猛地一震。袁绍废长立幼,导致诸子相残;刘表偏爱刘琮,最终丢了荆州。这两个鲜活的例子,像两记重锤敲在他心上。

“文和之言,点醒老夫了。”曹操望着窗外的月光,忽然笑道,“明日早朝,便立丕儿为世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建安二十二年春,魏王宫的诏书上,“立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王世子”的字样,用朱砂写得格外醒目。曹丕接诏时,双手微微颤抖,却依旧保持着沉稳的姿态,对曹操三拜九叩,礼数周全。

曹植站在人群里,手里的酒壶不知何时空了,酒液顺着指缝滴落,在青砖上晕开深色的痕迹。他望着兄长接受百官朝拜的背影,忽然想起昨夜醉酒后写的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争论虽息,暗流却未止。曹丕被立为世子后,以“结党营私”为由,将丁仪下狱,杨修则被派往汉中,远离许都。曹植被改封安乡侯,逐出邺城,前往封地时,身边只带了两个老仆和一车诗稿。

荀彧望着日渐肃杀的朝堂,忽然觉得铜雀台的暖阳也带着寒意。他想起年轻时与曹操“匡扶汉室”的约定,再看看如今的魏王宫,终是叹了口气,称病辞官。

曹操望着荀彧离去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复杂。他知道,这位老臣是在怨他,可乱世之中,不进则退,若不立个强有力的继承人,他辛苦打下的江山,迟早会分崩离析。

立嗣之争的余波,像投入许都湖面的石子,涟漪扩散到曹魏的每一寸土地。邺城的官吏们见曹丕得势,纷纷改投其门下;汉中的将士听闻杨修被贬,暗自庆幸少了个指手画脚的文官;连远在合肥的张辽,也特意送来贺礼,表忠心于新世子。

只有曹植,在前往安乡的路上,依旧日日饮酒作诗。路过洛水时,他望着波光粼粼的水面,写下《洛神赋》,笔下的宓妃“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却带着挥之不去的怅惘——那或许是他对逝去的世子之位的怀念,或许是对兄弟相疑的无奈,又或许,只是一个文人在乱世中的自我放逐。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北伐,围樊城,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召集群臣议事,曹丕以世子身份主持会议,条理清晰地分派任务:令徐晃率军驰援,派使者联合孙权偷袭荆州,命张辽从合肥出兵牵制。曹操坐在一旁,看着儿子从容调度的模样,忽然觉得贾诩的话没错——稳重,才是乱世里最珍贵的品质。

而此时的曹植,正在安乡的茅屋里,听着窗外的风雨,写下“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诗句。他知道,兄长在许都运筹帷幄,而他,只能用笔墨记录这乱世的苦难。

立嗣之争,终以曹丕的胜利告终。这场没有刀光剑影的较量,却比任何一场战役都更关乎曹魏的未来。当曹丕的身影出现在魏王宫的太极殿上,接受万国朝贺时,没有人再想起那个在洛水边吟诵《洛神赋》的诗人。

只有铜雀台的风,还记得建安二十一年的那场争论。风穿过飞檐,带着曹植的诗声,带着荀彧的叹息,带着曹操的犹豫,在历史的长廊里回荡,诉说着权力与亲情的永恒博弈——自古帝王家,从来没有容易二字。

喜欢权演龙之更新的书请大家收藏:权演龙之更新的书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