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煨郑重接过虎符:"臣领命!"
这时张既突然躬身:"启禀大王,太常一职空缺已久,臣欲举荐蔡邕蔡伯喈。"
魏武眼中精光一闪:"蔡君来凉州了?他可曾携家眷同行?吕布...是否随行?"
张既答道:"蔡君举家迁至凉州前日便抵达,吕布亦随侍在侧。看情形是打算长居于此。"
魏武心中暗喜却不动声色道:"明日朝会,宣他二人觐见。"
待二人退下,魏武独坐案前,手指轻抚地图上洛阳的位置。
他从一旁的竹简堆中抽出一块素帛,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黑冰台密报。
帛书上详细记载着蔡邕入城时的情形:
"三月廿二,蔡邕携家眷十二口、仆从三十余人自东门入。其女蔡琰乘青帷马车,怀抱焦尾琴,吕布随侍左右……"
魏武的目光在"蔡邕与张既夜谈至子时,言及洛阳将乱,欲托庇于凉州"这一行字上停留许久,嘴角浮现出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他随手将素帛置于烛火之上,看着跳动的火舌将密报吞噬殆尽。
"张德容,果然未负孤望。"魏武轻声自语,指尖在案几上轻轻叩击。
……
翌日清晨,凉昌宫钟鼓齐鸣。
文武百官分列大殿两侧,魏武端坐王座,冕旒下的目光如炬。
宦官哈达高声宣唱:"宣蔡邕、吕布进殿——"
殿门缓缓开启,两道身影一前一后步入大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二人行至殿中,蔡邕广袖一展,行了一个标准的儒礼:"陈留郡圉县人,蔡邕,蔡伯喈,拜见大王!"
吕布则单膝跪地,抱拳行礼,声如洪钟:"五原郡九原人,吕布,吕奉先,拜见大王!"
魏武微微颔首,目光温和却不失威严:"二位免礼。来人,给蔡君赐座。"
宦官哈达立即搬来一张雕花胡床,蔡邕连忙拱手:"老臣谢大王恩典。"他轻撩衣袍端坐。
魏武目光如炬地注视着蔡邕:"蔡君乃当世大儒,今日既至凉州,孤欲请教一二。
司徒举荐你为太常,此职掌礼仪祭祀,关乎国体。不知蔡君以为,当今天下礼崩乐坏,当以何者为先?"
蔡邕轻抚长须,声音清朗:"回大王,礼之本在于正名。昔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今欲重整礼制,当先定君臣之位,明尊卑之序。凉州虽地处西陲,然大王以仁义治世,正可由此着手,重建周礼之制,使各族各安其分。"
魏武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继续问道:"若依周礼,天子祭天,诸侯祭山川。今孤为凉王,当以何礼祭祀为妥?"
蔡邕略一沉吟,从容答道:"《礼记》有云:'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凉州境内祁连巍峨,黄河奔流,大王可依古制,春祭祁连以祈丰年,秋祀黄河以报功成。
如此既合古礼,又安民心。"
魏武眉头微蹙,抛出关键一问:"然羌人与汉人礼法迥异,此事当如何调和?"
蔡邕不慌不忙,娓娓道来:"《周易》云'天下同归而殊途'。羌人以白石为神,祭以青稞酒;汉人尊天地,祀以三牲。此乃风俗之异,非高下之分。
昔大禹治水,尚知'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因地制宜。今大王统御羌汉,当允其各依本俗祭祀,如此方显包容之量。"
魏武眼中精光闪动,继续追问:"孤为凉王,既治羌又治汉,当以何种礼仪自处?"
蔡邕整了整衣冠,正色道:"大王乃汉室藩王,当以汉礼为主,羌礼为辅。譬如祭祀,可先依周礼行三献之仪,再按羌俗献青稞酒、系彩幡。
如此既明正统,又显亲民。"他顿了顿,"昔周公制礼作乐,亦采四方之风。今凉州各族杂处,正可'采风问俗',创制新礼。"
殿中众臣闻言,纷纷点头称善。
张既适时出列,朗声道:"大王,蔡君学贯古今,通达权变,正合太常之职。臣请以蔡邕为太常,主理凉国礼制。"
杨阜紧接着奏道:"臣附议!蔡公之议,既尊王道,又顺民情,实乃治国良策。"
成公英、卢洪等重臣也纷纷出列表态支持。
魏武环视群臣,见众人心服,这才满意地点头:"善!即日起,拜蔡邕为太常,总领凉国礼乐教化。另赐府邸一座,帛百匹,金五十斤。"
蔡邕连忙起身,行大礼拜谢:"老臣必竭尽所能,助大王成教化之功。"
喜欢乱世攀鳞:寒门枭雄篡汉史请大家收藏:乱世攀鳞:寒门枭雄篡汉史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