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学校。
为了不再忘记陈群放,李卡在学校组织成立了“经典诵读会”,有二十多位学生报名参加,每周二晚上七点开始,九点结束。形式非常简单,每个人拿着自己喜爱的诗歌,一个个轮流站在讲台上大声朗诵。
对这种诗情画意的情感,李卡已经是久违了的。这个世界比余力的哲学世界更能激发她的灵感。她在余力世界里没有任何灵感,特别是余力那种高高在上的傲气,不可一世的自负,还有那一次次动物式的搏杀,让她格格不入。
一首《再别康桥》,柔柔的、飘然而至,没有余力那种强迫症式的思想痉挛;诵读《一颗开花的树》和《致橡树》,能够真切朴实地感受到沁人心扉的感情在身上流淌,完全没有余力那种矫揉造作式的、牵强的、僵硬的思考。在文学的海洋里,李卡能够自己全身心地融进去。
“老师,可以帮我修改这首诗歌吗?”
“是你写的吗?”李卡刚刚结束经典诵读活动,一位女生上前询问,手里拿着一张稿纸,上面是她写的一首《初恋》:我在树下等你,你在教室等她;我在心里等你,你在未来等她;我在未来等你,再不见你的踪迹。
“这是你真实的感受,是吗?”这种感受李卡是很清楚的,她对陈群放,就是这种无望的爱恋。
女孩点点头,说道:“这首诗歌太短了,我想再写长一点。”
“你认为这样的初恋是长一点好,还是短一点好?”李卡随口这么问了一句,其实应该是在问自己。
“这种没有希望的初恋,还是短一点好吧。”女生苦笑着说。
“初恋,还是短一点好。不过,可否让初恋变成现实的爱情呢?”李卡想起自己无望的初恋,更确切地说,她对群放的感情是暗恋,都算不上初恋。如果让这段暗恋变成现实爱情,会不会收获另一番景象?
“老师,我不敢表白啊。我们是朋友,我担心他拒绝了我,我会从此失去一个好朋友。”
“为什么确定他会拒绝你?他有女朋友?抑或心有所属?”其实,李卡到现在才明白,表白也算是对彼此情感的一种尊重,至少给彼此一个机会。眼前的女生看起来外向活泼,已经19岁了,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向自己喜欢的男子表白,无可厚非。李卡鼓励的口吻显然触动了她的决心,她说道:“好,我就把这首短诗送给他,试探一下他的意思。”
李卡笑笑,也算是一种鼓励。
几天后,女孩再次找到李卡,高兴说:“老师,我向他表白了,他答应做我的男朋友!老师,谢谢您!”
表白只有两种结果,要么同意,要么拒绝,女孩拥有50%的机会,这个比率算是相当高的。人生不留下遗憾,还是好的。
然而,又过去十几天,女生再次找到李卡,哭着说:“我们还是要分手,跟他在一起,永远都是我爱他比他爱我,要多得多。我觉得很委屈,他居然更喜欢在宿舍打游戏,而不愿意陪我出去走走,他如果爱我,应该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陪我。”
“其实,如果你爱他,更应该给他一个宽松的空间。”
“那恋人跟普通朋友不是一样吗?”女生显然无法接受男友独立的个性。
就这么爱上一个人,应该会改变一个人原有的个性,可能会变得特别自私,占有欲特别强。往往不自信,缺乏安全感的一方,性情变化最大。男孩一如既往,没有改变,女孩突然变化很大,是否是因为自己缺乏安全感呢?
李卡试探问:“你认为恋人应该是怎么样的?”女孩摇摇头说:“我也不知道,反正我觉得他应该多陪陪我。”女孩的眼泪再次溢出来,她爱男孩无疑,但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爱呢?
原本她对那男孩的暗恋是多么美妙啊,可以写成一首诗歌,但才过去十几天,他们相恋的感情就变得如此脆弱。看着女孩,李卡突然想起陈群放曾经朗诵过一首他自己写的短诗:朋友,深夜里的明灯,星空里的小星星,高山上的雪莲花。在群放眼里,友情比爱情更隽永,这令李卡十分感动,拒绝一个人的爱情,其实也是对爱情的保护,群放应该可以感受到李卡的爱恋,但不能很好地给予,干脆就学会温柔地回避。他不打算爱,所以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沉默。
李卡突然意识到,陈群放比余力更值得女孩子去爱。陈群放用自己的诗歌表达自己的深情,对爱情的呼唤;余力则像个斗士,身体里蕴含着丰富的动物的雄性荷尔蒙,疯狂地占领本不该属于他的土地,李卡从心底再次升腾起一种厌恶,她现在极度厌恶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