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星洛离开有七日了。
中秋节的第二天,慈月笙将一千两还给了孟欢,然后回到了汴州。
但是孟欢并没有要回去,反而将银两交给汪真,让在洛城的汪真暗中照看慈月笙。
汪真早就从贾正午的府中搬了出去,到孟欢的店里做工。
可能是因为山鬼对贾正午已经提不起兴趣。
孟欢近日来压力少了很多,也有一大半是汪真的功劳。
祝余仍旧没有找到那册子,甚至又到书房里查了一遍,依旧是一无所获。
看来是真的找不到了。
“欢姐,开门啊。”祝余站在孟欢的房前,敲了几下门。
可是等了一会儿,孟欢依旧没有回音。
“没在房里吗?”祝余有点纳闷。
正当祝余要离开的时候,房里面传来孟欢的声音:“你等一下……”
现在是清早,虽说孟妍有懒床的习惯,但是孟欢一向喜欢早起。
今天怎么孟欢也没起来呢?
马上,孟欢睡眼朦胧地推开了门。
“进来吧……”孟欢一边说着,一边打了一个哈切。
祝余坐到椅子上,问道:“你怎么了?”
孟欢无奈地苦笑一下,随后说道:“我的事情被母亲知道了。”
祝余同情地看着孟欢,总算知道这两天孟欢经常被孟夫人叫到房里的原因了。
“她想让我放弃,同时也给外公写了信,不让外公帮我了。”孟欢头发还没扎起来,披散在肩上。
“那你就听她的呗。”祝余说道。
孟欢听祝余这么说,气的翻了一个白眼。
“祝余!”
孟欢恨恨地瞪着祝余。
祝余没明白自己说错什么了。
“没有钱,我们怎么办事?”孟欢扶着额头,觉得眼前的这个家伙真是靠不住。
祝余想了想,还真是这么一回事。
如果现在处处受到孟夫人或者孟之焕的限制,他们两个人无法知道孟家究竟隐瞒了多少。
而且银子这东西,确实很方便。
比如这次借了毕星洛一千两,孟欢都没怎么考虑过。倘若是寻常人家,卖光了家产都凑不出来这么多。
这就是实实在在的魅力。
祝余想到那一千两,便问道:“欢姐,你借他一千两的时候,为什么没有考虑那么多啊?”
孟欢听了祝余的问题,突然脸色一变,随后神神秘秘地说道:“你真想知道?”
祝余学着她的神态,也神神秘秘地说道:“当然。”
“你知道母亲给我的银两,就算攒十年都不够我开店的。”孟欢回忆着,这也算是她的一个成就。
“所以我就找到了外公。”
祝余点点头。
的确,孟欢的外公平时对她非常溺爱。
“后来,我依旧差一些银两。”孟欢说,然后眼睛眯起来:“突然有一天,有人送了一千两的银票给我。”
“跟银票一起送来的还有一封信,信上写着这是还我的银两。”
说到这,孟欢的困意也消失了大半。
祝余难以置信地看着孟欢。
“你觉得那个人是谁?”
孟欢笑着问道。
汴州。
慈月笙又干起来“劫富济贫”的老本行。虽说每天都要小心官兵,但是日子过得相当洒脱。
尤其是自己囊中羞涩的时候,总是有人将一些碎银两放入袋子中,扔进她的“房子”。
慈月笙心想着是哪路英雄豪杰对自己的行为表示佩服而又不好意思,故而接济下自己。
都是江湖儿女嘛。
其实慈月笙靠她的本事,过上富裕生活不成问题。可是就在中秋节后,前太子已经起兵,要复辟前朝。
被战火席卷的地方,总会有可怜的孤儿。
慈月笙收留了他们。
但是随着收留的孩子越来越多,慈月笙的日子过得也就越来越紧。
她这阵子正想着要不要去向孟妍那里寻求一下帮助。
毕竟孟家家大业大,而且孟家的一家人都帮过自己,也算是熟悉。
慈月笙心里是这样想着的,但是总是开不了这个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