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三叔母为何提起这种话?既然提起,那必有出处!”
朱业十分肯定,紧跟着就追问道:“此事关系,对我们未来发展至关重要,还请三叔母不要隐瞒,将你所知道的尽皆告诉与我。”
“这......”
三叔母闻言一顿,她也不知道自己突然冒出的一句话被上升到了这种程度,犹豫了一会,还是讲了出来:“这,这也是我听以前底下的女工说的,她们在制衣厂挣的多,归家之后时常会被家长老人念叨,说什么女子就该在家相夫教子之类。”
“还有就是,制衣厂效益高,很多男子的收入比不上女工,因此也会辩些口舌......”
姚玉一五一十的说了原因,对此朱业也没了话语。
这个东西怎么说呢,哪怕是放在现代,政治清明,社会如此发达的兔家,依然还是有这些问题的存在。
想要具体驱逐干净,还真的不太可能,传统影响真的太大了。
朱业叹了口气,无奈的说道:“我知道了,慢慢来吧。”
“新政实施过后,必定会与老旧观念发生碰撞,我也没什么好的处理办法,只能让时间来解决了。”
“是啊。”
姚玉感慨了一句,补充道:“我家那位还不是一个样,在家时也经常念叨我,不过因为这是咱朱家的事,他也算懂的,不会大声嚷嚷出去。”
“呃......”
朱业一愣,笑着说道:“三叔母放心,我下次一定在三叔面前给您讨回公道,他如何说你的,我就如何说他!”
姚玉对此早就习以为常,毫不客气的说道:“那就谢谢主公了,您可要好好收拾一下你那三叔。”
“是是是。”
朱业笑着回了一句,然后好奇道:“二叔说三叔母要先来考察地方,现在在这里看河道,莫不是打算先建制衣厂?”
“确实如此。”
说到正事,姚玉也严肃了起来,望着河道解释道:“我听说庐江郡城有一条河渠从城中划过,想来看看情况,若是可以,制衣厂修建在城内在安全上也好很多。”
“更何况,若是在庐江建厂,就可以通过庐江直接供应九江、广陵等郡,不必再从南昌运出,平白耗费了那么多的人力时间。”
“嗯。”
朱业听到这里,附和了一句:“不仅如此,目前我明地百姓已过百万,一个制衣厂的供应也不足了,多建几个还是好的。”
“只要确定好地址,这样一来,还可以节省很多的原料成本,同时也可以在当地大量招收刚脱离奴籍的百姓,维持治安稳定等等......”
末了,朱业跟着夸赞了一句:“三叔母果然非寻常人,所考虑的很多东西连我一开始也没想到。”
姚玉被夸的脸颊微红,不好意思的说道:“我到没想那么多,只是觉得运输太慢,有些麻烦。”
朱业却不在意,直接说道:“不管怎样,结果就是如此。”
跟着,没等姚玉继续说话,又问道:“三叔母来这里多久了,可是已经考察好了建厂的位置?”
喜欢我在汉末举明旗请大家收藏:我在汉末举明旗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